某校初三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 B.实行君主立宪制 |
C.推翻清朝政府 | D.建立民主共和国 |
阅读下面统计表,你认为发生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棉织厂 |
22家 |
64家 |
缫丝厂 |
170多家 |
430多家 |
面粉厂 |
40多家 |
120多家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辛亥革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C、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甲午中日战争后,海外华侨的投资大幅增加
时至今日,卢作孚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稍显陌生,但是作为一个重庆名人,他曾经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卢作孚不应被遗忘,主要是因为他
A.踊跃参军参战,争取抗战胜利 |
B.组建民生公司,积极组织抗战运输 |
C.组建“献金委员会”,开展献机活动 |
D.成立川东地下党,与国民党作斗争 |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
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
C.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 |
D.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寻找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进行了不折不挠的探索和追求。下列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的是( )
A.魏源写就《海国图志》 | B.严复翻译《天演论》 | C.陈独秀创刊《新青年》 | D.张謇创设大生纱厂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外部原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
B.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C.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
D.北洋军阀的分裂 |
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A.荣宗敬 | B.荣德生 | C.张謇 | D.周学熙 |
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哪项不属于他的事迹
A.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
B.他的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艰难曲折历程 |
C.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口号,发展教育 |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 |
下面是l912--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简表。这一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1912年 |
1920年 |
发展速度 (1912=100) |
年平均增长率 (%) |
华商纱厂纱锭 |
50.9万枚 |
159.8万枚 |
313.6 |
12.1 |
华商纱厂布机 |
2616台 |
6675台 |
255.2 |
11.0 |
A.实业团体大量出现 B.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C.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掠夺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拥有厂家 |
拥有资本 |
工人人数 |
1913 |
689家 |
33亿元 |
27万多 |
1920 |
1795家 |
50亿元 |
55万多 |
A.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曾热播的电视剧《新安家族》讲述了徽商为争取民族自强与列强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它再现了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艰难历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
A.甲午战争后 | B.“一战”期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