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讨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A.重庆谈判 |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C.辽沈战役 | D.渡江战役 |
有人说:“中国并不缺乏纪念日,而是缺乏对纪念日背后的深沉反思”。以下是小明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反思,其中错误的是:( )
A.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赢得农民极大支持。 |
B.得民心者得天下。 |
C.重庆谈判为中共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
D.国民党的武器不如共产党先进。 |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以下属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或建设作出主要贡献的是
①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亲赴重庆谈判
②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领导三大战役
③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为突破国民党的围剿,亲自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④ |
“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再现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由时的壮举,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激动难舍的心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了
A.战略防御 | B.战略相持 |
C.战略进攻 | D.战略决战 |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 B. | 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
C. | 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 D. | 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刘邓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与上述电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 B.抗日战争 | C.解放战争 | D.抗美援朝 |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全国人民最渴望的是( )
A. | 民主与自由 | B. | 和平与民主 |
C. | 团结与进步 | D. | 自由与和平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革命圣地的是
A.延安 | B.瑞金 | C.井冈山 | D.北京 |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有关解放战争史实的推论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
全国性内战由此开始 |
B |
1947年,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
C |
三大战役胜利 |
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
D |
百万雄师过大江 |
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 |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
B. | 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
C. |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
D. | 发动了三大战役 |
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45年"、"毛泽东"、"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事件应该是
A. | 遵义会议 | B. | 西安事变 | C. | 中共七大 | D. | 重庆谈判 |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谈论的是 ( )
A. | 重庆谈判 | B. | 西安事变 | C. | 百团大战 | D. | 井冈山会师 |
《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社评讲的是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C.三大战役 | D.渡江战役 |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蒋介石此电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 B.卢沟桥事变 |
C.重庆谈判 | D.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