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称赞的"学生此举"指的是( )
A. | 公车上书 | B. | 新文化运动 |
C. | 五四运动 | D. | 一二·九运动 |
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有自己的选择,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侯德榜选择打破列强对碱业的垄断。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推翻满清政府 | B.实行君主立宪 |
C.实现民主共和 | D.挽救民族危亡 |
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
A. | 康有为 | B. | 梁启超 |
C. | 谭嗣同 | D. | 严复 |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事实的议论是( )
A. | 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
B. | 他是没地方可逃 |
C. | 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
D. | 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
"百日维新成果"、"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改称北京大学"这些信息点共同指向( )
A. | 清华大学 | B. | 京师大学堂 |
C. | 复旦大学 | D. | 黄埔军校 |
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 |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C.新文化运动创办成功 |
D.中国同盟会成立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容赴死时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 |
C.慈禧太后、袁世凯 |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 |
八(3)班要举办一次“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图片展,不属于这一主题的图片是( )
“举国鼓舞欢腾,争求上书,民间疾苦,希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哪项变革后的情况?( )
A.开放言论 | B.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D.训练新式军队 |
湖南籍维新派名人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事实的议论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
B.他是没地方可逃 |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
D.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C. |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到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定国是诏》。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1894年(农历甲午年) |
B. | 1901年(农历辛丑年) |
C. | 1898年(农历戊戌年) |
D. | 1911年(农历辛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