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魏源《海国图志》刊行
1865年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 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建立
1894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请回答:
(1)简要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历史背景。
(2)上述大事年表中,有些事件是对魏源思想的实践,请举两例。
(3)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
(4)归纳出上述大事年表中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诗歌、对联、民歌都是历史的另一种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材料三“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的民歌。因太平军战士戴红头巾,故百姓称他们为“红头军”。)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歌颂的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三中“红头军”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要了解中国民人民的抗争,你认为除了课本以外,还可以查阅哪些历史资料来分析这一问题?(要求答出两种以上)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
对下列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
D.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
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各国使馆林立 | B.某国使馆举办舞会 |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 D.驻扎有外国军队 |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什么?
A.割香港岛给英国 | B.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
C.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的反帝活动 |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了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 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
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 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
如图,对下面年代尺上提供的时间,解读准确的是( )
A.1842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 | B.1895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 D.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 B.《瑷珲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实《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居住着大量北京居民 | B.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
C.各国使馆林立 | D.驻扎在外国军队 |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
A.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
B.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
C.全面占领中国 |
D.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 | B.李辛 | C.王平 | D.赵洋 |
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②③ | B.①③② | C.②①③ | D.③②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