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6分)
材料一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二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是哪个皇帝确立的?有何作用?
(3)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选拔廉洁官吏 | B.阻碍文化发展 |
C.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 | D.强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志》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弊端。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一、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1)文中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汉武帝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2)汉武帝时期各地纷纷建孔庙的盛况和当时统治阶级的什么主张有关?这一措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三: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祀礼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3)明清时期祭孔活动达到顶峰,这两个朝代在加强思想专制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第九届便于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2014年7月在福建厦门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开幕会致辞中强调:要面向未来,平等合作,共同推动孔子学院事业发展。
(4)孔子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课上,同学们进行“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下列图片不能入选的 是
如果把“锦衣卫”“削藩政策”“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 B.思想控制的加强 |
C.地方管理的加强 | D.君主集权的强化 |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明清时期( )
A.民族融合的加强 | B.中外友好交往 |
C.君主集权的加强 | D.思想控制的加强 |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阿骨打 | B.忽必烈 | C.努尔哈赤 | D.皇太极 |
“扬州繁华以盐盛”,盐业的发展助推了清代扬州的商业经济。在诸多扬州盐商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 )
A.晋商 | B.闽商 | C.徽商 | D.浙商 |
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
C.军机处产生于康熙时期 |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
①设置丞相 ②建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制造文字狱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
【注:示意图中“BC”公元前;“AD”公元后】
A.秦朝 | B.唐朝 | C.元朝 | D.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