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
A.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介绍西方教育思想 | D.阐述“微积分”的初步概念 |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在1909年的一次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地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此路应是( )
A.京张铁路 | B.唐胥铁路 |
C.京汉铁路 | D.津浦铁路 |
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④平津战役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③②④① | D.③②①④ |
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了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 B.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
C.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 D.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美国历史,是由一次华盛顿领导的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这是美国人民反对当时压迫美国,使美国处于殖民地奴隶地位的英国强盗们的战争。”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于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危机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当时阻碍国内统一的问题是什么?(1分) 制度问题指的又是什么?
(3)材料三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这次“战争”具有什么显著特点?其胜利给美国带来什么深远的影响?
(4)综观美国崛起的历程,并结合材料,谈谈对我国发展有何启示?
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映。”19世纪中期,日本面对西方挑战作出的“反应”是( )
A.实行大化改新 | B.废除农奴制 |
C.实行明治维新 | D.颁布《权利法案》 |
战争中诞生的美国,又不断通过战争“受益”,有一次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战争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 B.美国南北战争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我们以这些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这段材料出自 ( )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C.《人权宣言》 | D.《共产党宣言》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 他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一生共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他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主要是指谁的什么伟大贡献?
(2)材料二中的“发明大王”是谁?他的最伟大发明是什么请列举这一时期开发的两种新能源?
(3)材料三中的发明直接促进了哪个行业的飞速发展?这些发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顺序错一个,不给分)图三和图四分别以什么为动力机器?
看到“绞肉机”“最残酷”“伤亡人数最多”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 | B.凡尔登战役 |
C.萨拉托加战役 | D.滑铁卢战役 |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请判断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A.文艺复兴时期 | B.工业革命时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D.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