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如何欣赏音乐?

艾伦•科普兰

       每个人都会根据各自的能力来听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三种不同的层次上来听音乐的:感官层次,表达层次,纯音乐层次,我把这个过程机械地拆分开来,这唯一的好处是便于分析。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觉得好听,这是感官层次。音乐有一种强大而原始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人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此刻你正读着这篇文章,如果有人在钢琴上轻轻弹奏一曲,房间里的氛围会顿时不一样。在这个层次听音乐,就只是听而已,不用任何思考,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着其他事情,对于音乐完全可以心不在焉,不少自认为合格的音乐爱好者沉溺于这个层次。然而,音乐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它诉诸感官的愉悦程度。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听音乐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表达层次。不过,这可是个难题:要用语言来解释某一音乐作品表达的含义,准确无误,还要让每个人都满意,只有老天爷才知道这有多困难。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音乐具有“表达”的力量,每个音符背后都有某种意义,作品总有想要言说的内容,这就是下面简单的问答:

“音乐有意义吗?”

“当然有。”

“你能用语言把这个意义说清楚吗?”

“不能。”

       人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满意,他们总希望音乐有一个具体的意义:如果音乐能让听者的联想越熟悉,越明确,比如,一列火车,一场暴风雨,一个曼妙的舞姿……对他们来说,这样的音乐就越富有表现力,一位胆怯的女士曾向我坦陈,她担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缺陷,原因在于她听音乐的时候没法联想起某种明确的事物。这当然是把重点搞错了。

       要我说,一首乐曲无法变成简单而明确的解释或联想,它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会引发不同的感受:或安详宁静或朝气蓬勃;或懊悔不迭或心满意足;或暴怒或喜悦……它可以用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来表达人类最微妙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传递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说的意义。假定你很幸运,能用很多词汇来确切地描述你“听懂”的某一音乐,而且你很得意于自己的描述,但这并不能保证别人会满意,别人也不需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会不同,就连经典作品,每次重新听的时候,你的感受很可能也会不同。

       我的意思是说,音乐的确可以表达某种意义,但欣赏音乐不是喋喋不休的解释。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能体验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最重要的。

       听音乐,能够______,这就到了第三个层次,纯音乐的层次。的确,除了令人愉快的乐音和所能表达的意义之外,音乐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一般来说,普通听众不太能达到这个层次,当然,专业音乐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也在于此,但他们的误区在于,经常全神贯注地陷入琶音和断奏,以至于忽略了乐曲更为深刻的层面。我觉得,提高对乐曲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层次的坏习惯更为重要。不过,如果人们能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能跟上作曲家的思想脉络,能听出旋律、节奏等要素,就会在纯音乐的层次上慢慢听出门道,这对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是没有任何坏处的。

       最后,我再重申一遍,为了便于分析,才把欣赏音乐分成三个层次,实际上,人们不会只在某个单一层面上听音乐,而是各个层面相互联接,相互融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的听众在同一时刻既能进入音乐也能超脱音乐,既能欣赏音乐也能品评音乐,只有当你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去听,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欣赏音乐。

       可是,读再多这样的文字也无法代替音乐本身带给你的体验,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多听,要广泛涉猎,对经典作品反复听,听莫扎特,听巴赫,听贝多芬,听斯特拉文斯基等等。我想,不仅音乐,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吧。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琶音:一种专门的音乐技巧。②断奏:钢琴的基本弹奏法之一。③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都是著名的音乐家。

(1)下列对标题的回答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听音乐不能只沉溺在音乐带来感官愉悦这个层次。

B.听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要能产生明确而熟悉的联想。

C.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是最重要的。

D.懂得一些音乐的专业知识对深入理解音乐有好处。

(2)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来欣赏音乐

B.有意识克服从琶音、断奏听音乐的误区

C.听懂音乐曲式的原理和作家的思想脉络

D.知道旋律、节奏等要素不一样的表现力

(3)文章末段谈到“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请根据此段内容,就“如何欣赏艺术”这个话题,用下面句式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

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而不是……,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

(4)下面是鲁迅《社戏》中与音乐有关的句子,请比较本文与该句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你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社戏》

来源: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节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1)这一段是演讲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2)作者告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得职业的趣味,请分别为每方面用一个词语概括。

(3)本文已把"乐业"的道理说透,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还要两次引用孔子的话?

来源:2019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议论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①原中央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到:"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②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入学的第一课。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④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⑤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⑥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地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文/佚名 选自《群文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通过李咏的话引出主要观点:成熟的人才会谦让。

B.

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

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

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划线句中"这个道理"指的是弯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B.

第③段划线句中的"之一"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C.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这句话可放在第⑤段之中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本段观点。

D.

第⑤段列举蔺相如、韩信、勾践的例子来证明暂时的弯腰可以成就人生。

来源:2019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的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地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作者:张志公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

只有"文理并重",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B.

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

C.

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

D.

"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

(2)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

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

第①段从各行的"家"谈起,引出"基础的重要"这一论题。

C.

第②段加点词"一般"不能删掉,因为不排除特殊情况,如下文提到的地理课。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

D.

第④段针对"重理轻文"的风气,作者提醒青少年要打好基础,不能"重"一样,"轻"一样。

来源:2019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①平心而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经常忍受磨炼一一折磨式的历练,哪怕真的是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美丽,也不会有人欢呼着说"啊,我多么喜欢折磨式的历练呀。"人总是向往平坦和安然的。然而,不幸的是,折磨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不论人们喜欢与否,它只管我行我素,甚至有时还要强加于人,谁奈它何?

②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

③人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作某种养分去滋润自己的美丽呢?人们回避磨炼,是因为不想忍受它。当回避不了时,人们又说磨炼原来是可以美丽人生的,两边皆有道理。

④避开折磨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一旦躲避不开,就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之所以说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乃是因为人们在陷进折磨时,他们面对的选择不止一个,比如说痛苦、焦灼、失望、述茫、束手无策或一蹶不振,而这些选择皆是对人生的消沉与颓废。比起这些选择,唯有选择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

⑤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也别怪。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不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

⑥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必须跟随,跟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须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⑦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唯有折磨具备这种特质。不是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不光是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不是有计划地出的考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的意味就足得很。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能走向哪里呢?

⑧固然,磨炼也是可以丑陋人生的。人生原本还有点美丽,经过数次折磨式的历练之后,非但没有使其成熟和美丽,反倒使它充满痛苦、迷茫、仿徨,甚至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棱角脾气了,这是不是有点丑陋呢?

⑨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磨炼都不能称之为磨炼,而是灾难。总而言之,只要有点挫折和难受,就无不如同灾难临身。什么坐卧不安呀、魂不守舍呀、食不知味呀等,这些消耗情堵的东西就都来了。如此人生,让人如何从废墟中走向美丽呢?一颗心已被灾难二字占满,体会它尚且不够,如何能让他分出心来瞄一眼灾难背后的美丽?所谓的灾难,其本身已使人不堪忍受,再要以此种心态情堵去强化它对人的伤害,这不是越瘸越使棍打了吗?人生难美,是不是就这样被注定了呢?

⑩这样对磨炼的感受,实际上大可不必有。

⑪退一步说,假若你无力使折磨变作美丽生命的阶梯,却也不该使它变作生命的灾难之门。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个中立的态度如何?即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它如何?这样做,至少生命不会出现消极现象。不消极不就说明其中有积极因素吗?这远比把磨炼说作灾难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乐观得多。

⑫在某些时候,人生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也许显得更重要,人们是不应该对之忽略的,精神财富的获得有许多方法,而不断地经受磨炼是其方法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美就美在此处。

⑬不错,人总是希望平坦和安逸的,谁也不想要折磨式的历练,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不来。作为被动的承受者,又不想就此妥协,那么,就拿出你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吧,人生将因此而走向美丽。虽然此举属于被迫的性质,也比无所作为好。歪打正着,亦弥足珍贵。

(选自《读者文摘》)

(1)下列词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是   

A.卧薪尝胆

披荆斩棘

B.化茧成蝶

百炼成钢

C.十载寒窗

磨杵成针

D.破釜沉舟

脱胎换骨

(2)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3)下列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磨炼是指折磨式的历练,避开磨炼和选择磨炼都是最佳的选择。

B.

只要对磨炼认识的角度正确、深度足够,生命就会因磨炼而美丽。

C.

磨炼是对人生的考验,只有经受得起考验的人生才能美丽和完整。

D.

人生美丽与否取决于精神财富的多寡,经受磨炼是获取精神财富的方法之一。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指出折磨是客观存在的,引出"振作起来迎接挑战"的观点。

B.

文章⑤⑥⑦段为并列关系,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C.

第⑦段引用谚语论证了如果缺乏考验就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

D.

第⑪段论证了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中立态度的意义。

来源:2019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 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 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 们缺少自己的思考,更缺少人之 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 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 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 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 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 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 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在大梅山 长住了下来,并在那里开始了 传法生涯。马祖道一听说后,就 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 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 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 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 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 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 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 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 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意思是说,法常已经真正 悟道了。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 成长、声誉,否则,他就会沦落 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 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提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已。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领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 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

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

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

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2)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

《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

文天样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

来源: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①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定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成计划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

②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③著名的老牌科幻电影《千钧一发》曾讲述了在一个过度依赖基因评定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培育最优基因组合的后代,在如此的社会中,拥有完美基因的"优等人"的一生似乎在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已经是被写好的剧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美运行,绝对不会出现因为懒惰、遗忘甚至智商不够而造成的失误。然而,即便是拥有如此完美基因的人,人生的结局也并不让人羡慕。

④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完美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的完美不一定是明天的完美,今天的某种理解,明天就有可能被颠覆。在模特行业,完美的长相和身材,无疑是竞争的最大优势。然而,不久前,一名患有白癜风疾病的模特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国际著名秀场﹣﹣长相身材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一些条件并不完美的模特,因为在千篇一律的模特界独树一帜,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⑤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包括你我,也正是靠着不甘心、不放弃、不认输的勇气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别样精彩人生。

⑥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踏破荆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若是一切都被设计好,就像电影《千钧一发》里的"优等人"一样,他们也就会因为丧失了梦想和奋斗的力量而黯然失色。

⑦其实,那些不完美啊,就如同制定年初计划一样,若是一切都按照计划完美运行,没有突发、没有变化,既不符合常理,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还会因此错过更为重要的机遇。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文/魏薇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4 日第 19 版)

(1)通读全文,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在文章第②段找出"转移话题"和"推进论证"的词语。

(3)请根据文章第⑤自然段的内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完美,对于人生不完美,你有什么看法?你能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来源: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

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

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来源: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培养兴趣是提升记忆的基石

①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很有道理的。兴趣使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记忆进入最佳状态,调动大脑两个半球所有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记忆的潜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②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

③达尔文的事例说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记忆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没有兴趣去做,自然就很难做好。记忆有时候是一件很乏味甚至很辛苦的事,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但很难坚持下去,而且其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④兴趣可以让你集中注意力,暂时抛开身边的一切,忘情投入;兴趣能激发你思考的积极性,而且经过积极思考的东西能在大脑中留下思考的痕迹;兴趣也能使你情绪高涨,激发脑肽的释放,而生理学家则认为,脑肽是记忆学习的关键物质。

⑤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他博闻强识,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当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之前的演员还好。

⑥德国大音乐家门德尔松,17岁那年,去看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等音乐会结束,回到家以后,他立刻写出了全曲的乐谱,这件事震惊了当时的音乐界。虽然我们现在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已耳熟能详,可在当时,首次聆听之后,就能记忆全曲的乐谱,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⑦门德尔松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原因就在于他对音乐的深深热爱。

⑧兴趣促进了记忆的成功,记忆上的成功又会培养学习兴趣,这便是良性循环。反之,对某个学科厌烦,记忆必定失败,记忆的失败又加重了对这一学科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

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呢?以下集中建议,我们不妨去试一试。

(1)多问自己"为什么";

(2)肯定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3)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参加学习竞赛;

(4)自信能产生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5)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⑩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乐趣。

⑪如果你想知道苹果好不好吃,就不能单凭主观判断,而应耐着性子细细品尝,学习的时候也一样。背英文单词,你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坚持下去,当你试着把课本上的中文翻译成英文,或结结巴巴地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时,你对它就会有兴趣了。

⑫在跟同学辩论的时候,时而引用古人的诗词,时而引用名言,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羡慕,会使你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趣。

⑬我们还可以借助想象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你的经历,试举一个事例证明文中达尔文在自传中所写的那句话。

来源: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干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1)请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来源: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不能失却的心节

广敏

①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万事有时,万物有节。

②万千世界,自然成长,节节有声。可从草木茎枝分节的部分,看见成长的痕迹;可从事物自然连接的部分,感知故事的情节。

③清明刚过,五一又到,前者为感恩节,后者为劳动节。感恩使人追根溯源,劳动让人追求价值。

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失去健康,不能失却热血,不能失却梦想,不能失却童心……生命中不能失却的东西很多很多。

⑤纪念日之时,我想念叨的是:铭记不能失却的心节。

⑥节操,节骨。今年清明,公祭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者活动在林祥谦烈士陵园举行。苍松繁茂、芳草如茵,枕峰山下仰英烈,乌龙江畔颂忠魂。1923年毛泽东同志对安源工人说:"林祥谦同志是个坚强的工人领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1958年他还为江岸竖起的纪念碑题词:"二七纪念碑"。林样谦烈士以"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大义凛然、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展现了一个工人战士特有的精神节骨。无数先驱的舍生取义,告诫我们应当有所敬畏,处处克己,时时铭恩。

⑦节爱,节行。有这样一个人,有操守又有仁爱,节操品行感动八闽大地,感动中国。他曾随部队南下福建,在一片风沙肆虑、旱涝为害的荒凉之地,拼搏奋战了14个春秋。他带领群众植下的东山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老百姓尊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他就是谷文昌,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虽然他去世35年了,但他的名字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被淡忘。见贤思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呢?

⑧识大节,方能守小节。当今社会,人们受浮夸之风影响,难免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妄想太多而回望太少,热闹太多而独思太少。劳心者有之,劳神者有之。唯有光荣的劳动者,内心朴素,识大节,生活平淡,规规矩矩。越是劳苦功高者,越是不失操守,不忘责任。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这样说:"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

⑨忆念节日,缅怀先贤,敬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只要坚守节操,节爱节行,我们将行得更远。

(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心节"的含义是什么?

(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⑧段中"光荣的劳动者"、"劳苦功高者"、"底层的人"如何对待节操?

来源:2016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何为英雄?英雄,就是当人民、国家处于危险之时,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解黎民于倒悲,救国家于危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杰出之人。

②誓要“精忠报国”的宋朝名将岳飞,为抵御外侮,满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奔赴沙场。“许身国成壮河山”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核试验发生事故时,明知会有遭受核輻射的危险,但为了取回破碎的部件,了解事故的原因,他坚决地说:“我进去吧。”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这正是英雄们所具有的一种高尚的品质。

③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是英雄不同于凡人的又一可贵之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老山雷场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说了句“你退后,让我来”。在突遘爆炸时,他本能地一挡,两三米外的战友得救了,他却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在危险时刻第一个冲上前去,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正是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气质。

④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⑤因为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所以,          。都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尊崇英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是对未来的守望。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的追求,让崇尚英雄蔚然成风。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甲]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

[乙]文章列举岳飞、邓稼先、杜富国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英雄所具有的品质。

[丙]第④段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英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3)下面是两位英雄留下的诗句。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她)具有怎样的英雄品质。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②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来源: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喭",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来源: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给阅读加点儿“养”

①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十几年来,“多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氛围越来越浓郁,国民阅读率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应该说,去年的国民阅读率数据还是不错的,值得肯定,但细看数据,有些短板值得重视。

②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具体地看,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6.33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2.33期(份)。那么,数字化阅读的情况又如何呢?有数据表明,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纸质阅读“下降”和深度阅读“偏低”放在一起,指向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忧虑,那就是阅读质量。

③广义上讲,只要开卷那就有益。任何一种阅读,只要内容不是庸俗的错误的,读下去都会得到一些收获。而且,不能否认消遣式阅读的价值。但是,我们今天听到的与阅读有关的所有名言,几乎都指向有质量的阅读。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高尔基也有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优秀的书籍才是阅读文化的“良药”“面包”。倡导阅读,应该是有营养的阅读。

④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它可以使人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作品,能读出他对自身所处机遇的警醒和思考,能读出他苦苦追索的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能读出他坚定地直面命运挑战的勇气和执着。如果你正在经历磨难,他一定可以成为你暗夜里的一道光,指引你前行。可见,有营养的阅读可在人生关键处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⑤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二是在阅读方式上,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

⑥经典是文化史的源头活水,是思想精华的浓缩,取之能事半功倍,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此外,阅读经典的过程也是读者进行人格重塑的过程。因而,经典的价值不只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提供人格的典范。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以,经典会成为你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⑦纵观古今,我们看到,大凡有成就者均广读博览,执着不息。司马迁遍读典籍,倾力著史;鲁迅秉烛夜读,笔耕不辍;范仲淹啖粥而读,忧思天下:毛泽东手不释卷,挥斥方遒;陶渊明执卷会意,欣然忘食;闻一多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这些古今先哲无不凝神专注,汲取精粹,畅意人生。因此,营养阅读静字为先,定气神闲,功到始成。

⑧值得重视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度,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可以为纸质阅读导流,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从阅读革命到创作革命,未来会有更多符合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出现,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⑨读一本好书,好好读一本书,比简单追求阅读量更有意义。国民阅读率数据喜中也有忧,是到了强调有营养阅读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自己的阅读加点“养”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⑥⑦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5)简述你人生中一次“有营养阅读”的经历,并谈谈收获。

来源:2020年辽宁省铁岭(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句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话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绘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韵。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常”。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全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金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别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其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费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春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事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足“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B

得出结论

C

(3)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

B.“云彩”“波光”“金柳”“青荇”是蕴含诗人特别情感的形象。

C.《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绘画美”艺术特色的现代诗歌。

D.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和张继有着完全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5)请赏读《新月》这首小诗,并结合“阅读提示”。写出你看到的“图”和“画”分别是什么?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何其芳《新月》)

阅读提示:这首小讲,借助“新月”“小桥”“花香”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图”是:  

“画”是:  

来源: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