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
①耕地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
②东部众多荒地尚未开垦
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
④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逐年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      ②人均国民收入     ③教育程度      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主要能源资源是甲                 ,乙            ,将两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大型工程是                ,这一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2)两个区域内相同的经济作物是        
(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分析两区域各自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4)甲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限制该区域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2条,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1-1-7”,回答19-23题。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A.气候、地貌 B.地貌、植被
C.植被、土壤 D.土壤、气候

关于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是新疆区
B.B区的植被主要以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为主
C.C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
D.A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

A区与C区的界线是    (    )

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C.大致与3000米等高线吻合
D.大致与0℃等温线吻合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D是阿尔金山,E祁连山     B.我国最大的内流河位于A区
C.A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D.荒漠化最严重的是B区

关于B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B区土壤多在森林植被下发育,淋溶作用强
B.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流,最终均注入太平洋
C.本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D.该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电力生产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读“2000年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发电量所占比例统计表”,完成12-13题。

⑤地区为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南地区

我国核电集中在③④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核能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
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D.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土地约占江西全省30%,2008年生产总值约占全省60%,总人口约占全省50%。下图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完成9~10题。

与省内的其它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
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
C.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居住生活
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势有    (   )

A.土地、劳动力价格低
B.交通便利
C.技术和资金雄厚
D.对外开放程度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及“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回答7~8题。

地区
总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粮食产量(万吨)
城市人口
人数(万)
占比
数值(亿元)
占比
数量(万)
全省
7624.50
1
25532.91
1
3125.05
4056.23
苏南
2959.80
0.39
15931.09
0.62
463.53
1996.99
苏中
1621.93
0.21
4625.59
0.18
810.16
790.81
苏北
3042.77
0.40
4976.23
0.19
1851.35
1268.42


苏南、苏中、苏北相比,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均粮食产量低
B.苏北城市化水平高
C.苏中离上海发达地区都市圈最远
D.苏南经济发达

图例中方向①②分别表示(   )

A.人口流动产业转移
B.产业转移人口流动
C.粮食运输煤炭运输
D.煤炭运输粮食运输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融风暴期间,物价普遍下降,我国煤电价格却人为调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市场需求   B.节约资源
C.与国际接轨 D.淘汰中小企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图11为某市服装产业集聚地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29~30题。

在服装产业集聚地内的各类工业的配置,考虑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环境因素 C.工业联系 D.交通运输

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物最小化排放         
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图及“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图17)

材料二 图18为“1951—1997年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2)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北水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根据材料二,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
(4)图中②地区主要灾害有洪涝、干旱及_______________等类型,并说明该地区应采取的
主要防灾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见下图)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物流中心组成,形成“4+2”经济区。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不含玉林、崇左)。

材料2:北部湾经济区三类用地平衡表

政策引导区
强制管制区
 
面积(平方公里)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城市地区
中心城区
396
798
1350
经济开发集中区
(0)
(76)
(100)
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
(10)
(50)
(86)
区城交通
532
800
950
发展备用
2906
2236
1534
小计
3834
3834
3834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区
1860
1860
1012
农业地区
24121
22976
22844
小计
25981
24836
23856
生态地区
自然保护区
3819
4430
4899
水源保护区
5690
6092
6390
生态恢复区
3276
3408
3621
小计
12785
13930
14910
合计
42500
42500
42500

材料3:国家大力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材料4: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北部湾经济区岸线较长、土地面积广阔、海产丰富,环境容量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1)北部湾经济区所在省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最典型的地貌是          ,受其影响,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2)试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3)根据材料2,分析北部湾经济区规划中城市、农村和生态三大类用地的结构特点及变化
(4)借鉴珠三角的经验,今后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右图,回答10~12题。

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的土壤是由流水带来的
B.甲地区植树造林的水热条件优于乙地区
C.乙地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谷地
D.①地区比②地区更适合发展种植业

2003年秋季,乙、戊附近两条河流洪灾严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条河流都属黄河中游的支流
B.当年秋雨偏多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南下早、强度大
C.三门峡水库为缓解洪灾起了关键性作用
D.灾情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有关图中丙山脉及其两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 B.南侧平均气温低于0℃
C.北侧国土整治的重点是风沙危害 D.治理水土流失是南北两侧面临的共同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析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华南沿海地区的腾飞;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21世纪初,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武汉长沙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北部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包括海西经济区在内的11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
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相关资料

(1)海西经济区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有哪些?
(2)据图8分析三大经济圈形成的共同区位条件有哪些?
(3)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乙村规划发展为中等城市。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看,图10中1应为     用地,3为     用地。如果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一处布局化工厂,你认为哪里最合适?请解释原因。
(4)请你根据图9中的信息,谈谈该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5)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2010年3月14日结束的两会上,国务院提出我国应调整产业结构,说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今后发展的优势产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