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图是30°N附近的五座名山的垂直自然带比较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1、2、3、4、5所代表的植被类型的名称是( )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
B.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
C.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
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
读“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A、D所在纬度相同,自然带不同,试简要分析原因。(4分)
(3)E山的名称是.__________,成因上属于.__________山。
(4)B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读下面①(105°E,26°N)、②(128°E,42°N)、③(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0一11题。
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温带草原带 |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D.热带季雨林带 |
影响①与②两地、②与③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降水、热量 | B.热量、降水 |
C.降水、降水 | D.热量、热量 |
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回答8一9题。
该森林带是
A.常绿阔叶林带 | B.常绿硬叶林带 |
C.落叶阔叶林带 | D.针叶林带 |
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 B.水分 | C.光照 | D.地形 |
读自然带分布图,回答5一7题。
甲表示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草原带 | B.亚寒带针叶林带 |
C.苔原带 | D.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
引起图中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高度
下列有关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布类似 |
B.同一山地的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 |
C.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越多 |
D.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阳坡,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阴坡 |
读世界大陆自然植被水平地域分布示意图(部分),回答3一4题。
a地所处自然带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D.亚寒带针叶林带 |
在b处出现草原景观的可能原因是受
A.纬度位置的影响 | B.沿岸寒流的影响 | C.海陆位置的影响 | D.人类活动的影响 |
读图,回答(l)―(2)题。
与自然带②→③→④更替相似的是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⑥→⑤→④ | D.①→⑤→④ |
下列各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A.③④两地 | B.①④两地 | C.⑤⑥两地 | D.①⑥两地 |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是否有分布?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约是_________。
(4)图2是沿4605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l中的_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_地区。
读“某大洲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为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为米)。回答下列问题。
A、B两地纬度相当,自然带却明显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处是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
A处自然带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分布,如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地区),B地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 B C D E F
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____ 。
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亚热带硬叶林带 |
B.热带雨林带只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纬度范围内 |
C.热带草原带在非洲分布最广 |
D.热带季雨林带在中国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