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选项中,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 )
A.寒潮—霜冻—土壤盐碱化 |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
C.酸雨—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 |
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 | ①② | B. | ③④ | C. | ①④ | D. | ②③ |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2.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 B. | 旱涝灾害增多 | C. | 某些物种灭绝 | D. | 土壤肥力下降 |
2009年12月7~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世界许多国家共同探讨如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峻课题。哥本哈根会议涉及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世界必然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趋势。
材料一:部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 材料二:我国单位GDP能耗的变化状况
(1)近年来,某些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限排义务。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驳斥上述观点。
(2)读材料二,分析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说明我们还需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读“自然灾害关联性网络示意图”,请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别解释①、②
箭头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我国27.9°N、115.7°E(大致在鄱阳湖附近),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均有震感,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千米。回答31-32题。
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北京和当地测到该次地震的震级不同 |
B.地处人口密集地区,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C.属于深源地震,破坏性大 |
D.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它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上 |
关于此次地震震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几年湖泊蓄水能力降低,是围湖造田的结果 |
B.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C.土质疏松是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
D.该地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
1999年土耳其、我国台湾、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地区发生了7级以上的大地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地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B.三地均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
C.三地均位于消亡地带上 |
D.三地均位于板块张裂地带上 |
读图,完成23~24题。
下列气象灾害与其天气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
A.干旱——① | B.台风——② | C.暴雨洪涝——③ | D.寒潮——④ |
天气系统②可能形成于 ( )
A.北纬20度的洋面上 | B.赤道附近洋面上 |
C.南纬15度的洋面上 | D.南纬40度的洋面上 |
重大灾害事件是造成人员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读“我国1998年以来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对比表”和“我国2006年因灾死亡人口数量分灾种对比图”,回答第7题。
1998年以来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对比表
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自1998年后,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逐年增多 |
B.2006年我国灾害死亡人数在华南、西南等地的分布较为集中 |
C.2006年因灾死亡人数比2005年死亡人数高出30.5% |
D.2006年我国灾害死亡人数集中分布在华北、西南等地 |
2009年2月1日到5日,一股强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席卷全国,如下图所示。中央气象台及相关省市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警报。结合下图,回答3—4题。
图中A、B两地纬度相同,降温幅度却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 ( )
A.海陆位置的差异 B.地形的差异
C.洋流的影响 D.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不同
有关此次寒潮及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蒙古的西部地区降温辐度比东部地区大 |
B.我国南方地区降温辐度比北方地区小 |
C.寒潮的产生主要是由快行冷锋造成的 |
D.寒潮可能会带来的大雪、冻雨和狂风等天气 |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12月7日至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最终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的是
A. 海平面上升 B. 粮食减产 C. 物种灭绝 D. 火山地震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①喜马拉雅山雪线会降低 ②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③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④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应对气候变化
①发展低碳能源经济 ②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 ④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13~15题。
与图中斜线所示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 | B.现代地壳运动活跃 |
C.夏季降水多且强度大 | D.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良好 |
图中A处7月份盛行
A.东北风 | B.西北风 | C.东南风 | D.西南风 |
图中A省西北部三江并流景观中的“三江”是指
A.长江、黄河、澜沧江 | 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
C.珠江、长江、澜沧江 | D.闽江、嘉陵江、雅砻江 |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气象干旱卫星监测图(图1)
【材料二】四种地貌图(图2)
【材料三】 据统计,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我国共发生干旱300次,洪涝236次。年平均干旱受灾面积为2085.1万公顷,洪涝受灾面积842.5万公顷。(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材料四】1950-1991年间我国西北、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六个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图3)。
(1)2009年入秋以来,旱灾最为严重的省份是 。重旱灾区中分布较普遍的地貌是图2中的 (填选项),其成因是 作用。
(2)在下列选项中与西南干旱影响有关的包括:a、棉花价格 b、烟草价格 c、广东的电力供应 d、珠江口的咸潮 e、石油产量
A、a、b、c、d、e B、b、c、d C、a、e D、a、c、e
(3)造成本次西南大旱的相关因素有
A、全球气候变暖 B、西南季风较弱 C、喀斯特地貌 D、冷空气较强
(4)阅读有关资料看出,我国发生旱涝灾害概况是 。
(5)全国旱灾最多发的区域是 ,旱情多发季节是 ;因干旱对全国粮食市场影响最大的两个区域是 ;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在西北、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都占到本区气象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的一半以上,表明以上四个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变化因素是 。
(6)请列举一些缓解西南干旱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