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 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PEC的成员国是(    )

A.亚洲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西方国家 D.环太平洋国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83-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T)和外商直接投资额(FDI)混和直方图和折线图。学生尝试着对该图反映的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B.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邓小平南方谈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有90%以上的成员属于不同形式和区域的经济组织。为顺应潮流,中国和东盟作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这表明当代世界(   )

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B.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市场竞争激烈化
D.商品结构复杂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宋朝来华朝贡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有:高丽41次、交趾45次、占城56次、三佛齐33次、大食40次、于阗34次、龟兹21次……。所贡之物……主要是本国土特产。宋朝对贡物采取“估价酬值”的办法,贡物估值后回赐金、银、钱、丝织品等以偿其值。
——《宋代的中外朝贡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展这种贸易的目的。
材料二    1930年,美国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2)概括材料二中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此举的背景。
材料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在处理(缔约国间)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3)吸取材料二的教训,分析材料三,指出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制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遵循了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协定的签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4)识读材料四,你能提取出什么历史信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于何时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7月,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美国征收了不当关税。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

A.充分照顾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B.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
C.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迫使美国摈弃对外贸易壁垒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6月30日-7月3日,以“技术提升经济合作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将在福州举办,这是福州市首次举办由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展会。下列对APEC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PEC成立于1989年,澳大利亚是创始国之一
B.APEC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C.中国于2001年成功举办了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D.APEC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重要表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组织中,中国目前加入的是(    )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你参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图1:鸦片战争后流入    图2:江南制造总局   图3: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城市的破产农民
(2)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3)上图反映19世纪晚期“全球化”趋势增强。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为“全球化”趋势增强提供了哪些条件?
材料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泰州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 ,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4)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怎样的发展情况?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经常威胁着世界经济。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态度。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    )

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3月12日两会热点: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2015年被有些人认为将是“近年来经济运行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有人疑问,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是否会“断挡失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汉唐相比,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宋代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纸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特别是南宋东南沿海地区,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一个崭新的开放型市场开始形成,于是汉唐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的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江南,面向海洋”。遗憾的是上述进展并未结出近代化之正果……
——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的首次启动》
材料二     从1765 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5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这种控制或者是直接的,如在印度和东南亚,或者是间接的,如在中国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表现。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欧洲从1765至1914年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的因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压力,全球化中的中国应持什么态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华沙条约组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