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阿兰·坎彭在《第一场信息战争》中写道:海湾战争是一场“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这说明
A.核武器的破坏作用已消失 |
B.信息技术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根本因素 |
C.现代战争不需要人的参与 |
D.电脑网络技术在战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在“十月战争”中,由于西方大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尤其是美国情报的帮助,形势向着以色列方面发展。为此阿拉伯人作出的反映是
A.武力对抗以色列 |
B.向联合国发出援助请求 |
C.向以色列妥协 |
D.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 |
《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话的主题是( )
A.和平、合作、发展 | B.和平、改革、发展 |
C.统一、合作、交流 | D.统一、合作、互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
材料二 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国家一度分成了两个壁垒森严、阵线分明的集团:苏联支持的埃及(1974年以前)、叙利亚、黎巴嫩、民主也门等国;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土耳其、科威特、伊朗(1979年以前)、沙特阿拉伯等国。
请回答:
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美国等大国插手中东地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说明二战以后为何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复杂?
你认为在解决中东问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1948年到1973年间,先后发生了4次中东战争。下列各项中,属于这4次中东战争的共性的是
A.西方大国都没有直接参战 | B.联合国都采取了干预行动 |
C.阿拉伯国家都运用了石油武器 | D.阿拉伯国家都损失了大片领土 |
巴以问题是中东和平的中心问题。直到今日,巴以冲突问题仍然未能获得彻底解决,结合下图,联系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967—1982年中东战争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巴以和解
(1)按照1947年联大通过的决议,巴以分别建国。以色列国成立于何时?
(2)耶路撒冷的地位非常特殊,它被三大宗教视为圣地。这三大宗教分别是什么宗教?
(3)戴维营巴以和谈无果而终,多边首脑会议也无大的建树。这说明了什么?
(4)巴以之间争夺的主要战略资源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充当在巴以和谈中充当调停人角色?(4 分)
(5)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当今世界解决地区冲突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历史上常见某次战争的结果酝酿着另一次战争的起因。下列几组战争中,有这种因果关系的是( )
①普法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第三次中东战争与第四次中东战争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入侵并占领科威特,接着又宣布吞并这个邻国,一时间世界舆论大哗。与该事件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该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
B.在战争中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空袭伊拉克 |
C.伊拉克欲谋取地区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 |
D.战争期间联合国作出了积极努力 |
下列关于历次中东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
B.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线是1956年埃及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
C.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大片土地 |
D.1973年10月,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发动大规模战争,打响“十月战争” |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联合国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历史上犹太人的祖先曾在此地生活并建国 | B.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惨遭遇 |
C.英国曾发表“贝尔福宣言” | D.犹太人的圣地在此地的耶路撒冷 |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较大的局部战争之一。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下列观点,最有可能为当今我国史学界所接受的是( )
A.是金日成主谋并发动的 |
B.是斯大林指使金日成发动的 |
C.是美国扶植的南朝鲜傀儡李承晚发动的内战 |
D.是当时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朝鲜战争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其中对中国的影响就包括
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中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的外部环境较为恶劣
④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