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觐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一主张( )
A.强调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 B.否定了个人努力的必要性 |
C.批判了因信称义学说 | D.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 |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B.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C.赎罪券和《圣经》 | D.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世纪的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宗教的虚伪 | B.灵魂得救的途径 |
C.权力的产生 | D.生命的起源 |
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 )
A.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别无二致 |
B.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 |
C.宗教改革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
D.改革后的宗教坚持信仰至上 |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
B.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
在基督教国家中第一个赋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的是( )
A.《至尊法案》 | B.《精神的操练》 |
C.《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 D.《南特敕令》 |
2015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8周年,当年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
A.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C.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15、16世纪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的重要原因是( )
A.德国资本主义发达,经济繁荣 |
B.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
C.德国人民以教皇顶礼膜拜 |
D.天主教会重视德国经济发展 |
对下图“兜售赎罪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天主教会搜刮钱财的一种手段 |
B.是激化天主教会和德意志矛盾的导火线 |
C.可以使教徒赎清自己的罪行 |
D.16世纪中期,在各方反对声中废止了这一做法 |
《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
D.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