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
变法措施 |
评价 |
A |
梭伦改革:解负令 |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
B |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
C |
孝文帝改革:租调制 |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
D |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如果认为其观点不正确,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8分)
下列各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为田开阡陌封疆”
⑤“令民为什伍”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
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 B.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 D.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
下图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商业交换,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
B.方便百姓生活,有助手工生产发展 |
C.方便物品衡量,有利国家实物分配 |
D.方便政府税收,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 )
A.壮大秦国兵力 | B.增强经济实力 |
C.减少改革阻力 | D.削弱三晋民力 |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改革”时制作了下表,观察下表,选择表述正确的一项( )
名称 |
身份 |
结果 |
备注 |
商鞅变法 |
左庶长 |
成功 |
遭车裂 |
孝文帝改革 |
皇帝 |
成功 |
|
王安石变法 |
参知政事 |
失败 |
遭罢官 |
A.商鞅和孝文帝结局不同,孝文帝流芳百世;商鞅遗臭万年
B.商鞅遭车裂说明改革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王安石官职太小,不足以左右局面
D.商鞅遭车裂、王安石遭罢官说明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
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 | B.多生产粮食布帛 |
C.经营工商 | D.取得军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