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第二届盛会今天(2005年7月28日)在成都落幕。(如图所示)一如首届(注:首届“9+2”论坛暨洽谈会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的情形,第二届盛会依然充满了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惟一不同的是,举办地由珠三角核心区的粤港澳换成了千里之外的四川。
对于不太了解“9+2”的人来说,一个名称里有“珠三角”的盛会由四川这个距珠三角遥远的省份来举办,可能会有点不太习惯。其实,抛开紧密的经贸往来不谈,单从地理角度,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从2200年前就与珠江流域联在了一起。产生联系的是修建于秦朝的运河——灵渠。  
意味深长的是,一年多以前,广东党政代表团为泛珠合作到广西考察时,专门到灵渠参观。有观察者敏锐地注意到,站在“灵渠”刻石两边,两广领导人欣然牵手合影。这条短短30余公里的水道,使南中国成为一个联通的水运网络,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与灵渠打通长江、珠江两大水域不同的是,泛珠合作是“9+2”的决策者们打通行政壁垒、共建南中国的宏大社会实践,是开启两大流域市场一体化的伟大工程。
——摘自 2005年7月28日《南方周末》“南中国的历史性创举”
(1)材料二中提到的“灵渠”位于何处?它的开通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广东和四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曾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请简要说明四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排头兵”地位。
(3)用近现代以来的事实说明,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哪些优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最大的时政类杂志之一—《时代》周刊最新一期(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如右图)。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昭示着——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一一李斯《谋逐客书》
材料二 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范睢“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再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然后打败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占齐国。
——“史记吧”网上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仿效德国。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摘自2005年8月9日《半月谈》:《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郑必坚文)
材料五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                       
——摘自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俄国、美国的改革是指哪两次改革?主导这两个历史时期改革的杰出领导人分别是哪两位?
(2)中国、俄国和美国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何相同点?
(3)这三次改革的最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4)据此谈谈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的旧体制有何弊端?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克服旧体制弊端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施五年计划,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举措。下列是《中国青年报》编辑的新时期历次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
——转自《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重大改革举动。
(2)“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简答在新时期实行“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①民主选举 ②民主管理 ③民主决策④依法治国 ⑤民主监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最早尝到包产到户好处的农民们所总结的朴实话语。请问,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是

A.广东 B.安徽 C.江苏 D.黑龙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 ②商品化   ③集体化     ④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位同学学习时说:本世纪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有取得成效的实例。请你列举三个实例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自古以来,税费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2001年,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法制建设的要求,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请运用相关知识,解答下列问题:(1)列举我国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的税费改革,它们有何共同的作用?并指出这些税费改革对当前费改税的启示。
(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进行了哪三次改革?
(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这次税费改革的重要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2006年起,我国彻底免除在中国持续2600年的农业税。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决策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哪个事件确立于何时?此后在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上出现了什么错误?有什么危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什么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当前,你认为怎样才能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反复说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做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做“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
———1978 年6 月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面材料涉及的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问题?
(2)材料一对该问题采取了什么态度?提出了什么观点?
(3)材料二、三对该问题采取什么态度?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出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中的过渡时期实际用了几年时间?其中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是怎样完成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 年宪法的内容。
(3)综合两则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的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是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它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形式。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六: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就已构建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材料七: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7)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哪些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8)材料六中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9)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