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西虽然治国理念不同,但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方面却不谋而合,下列能够反映这种相同点的有①行省制     ②联邦制    ③君主立宪制     ④一国两制     ⑤代议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

A.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 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C.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表3可知(    )
表3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

年度
台湾向大陆出口
大陆向台湾出口
台湾的顺差
1987
1226.53
288.94
937.59
1988
2242.22
478.69
1763.53
1989
2896.49
586.90
2309.59
1990
3278.25
765.36
2512.89
1991
4667.15
1125.85
3541.30
1992
6287.93
1118.97
5168.96

A.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
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是(     )

A.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B.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香港现状
C.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D.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D.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投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A.“ 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实施群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根据所学知识幷收集有关历史和时事材料,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结合教材和时事,言之有理即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