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模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曲线表示理想条件下酵母茵种群数量的变化 |
B.b曲线表示有限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C.a、b曲线中,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均是74 |
D.b曲线种群数量为74时,种群增长率为O |
下列选项中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地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
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比 |
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
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 |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下图表示在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天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00只,则 ( )
A.第10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
B.该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为20000只 |
C.该酵母菌种群在0-20天内呈S型增长 |
D.0-20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
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代表细胞,a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则b、c可分别代表失去接触抑制和细胞周期变短 |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
C.若A代表种群,a为同化能量,则b、c可分别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 |
D.若A代表2n=16的精原细胞,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b、c代表的2个精细胞可分别含7或8条染色体 |
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C.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 |
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 |
下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所含的能量一定大于甲种群 |
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 |
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
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 |
在森林公园内有一群灰喜鹊,它们是这个森林公园里马尾松的“保护神”。这一群灰喜鹊,对应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 )
A.个体 | B.种群 |
C.群落 | D.生态系统 |
科学家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所得数据如下:
年份 |
1970 |
1971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
种群数量(只) |
50 |
80 |
|
|
|
|
捕捉标志数(只) |
|
|
80 |
80 |
80 |
80 |
第二次重捕数(只) |
|
|
80 |
80 |
80 |
80 |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只) |
|
|
16 |
8 |
10 |
13 |
则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最接近于 ( )
下图表示在一个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③④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 |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温度、食物 |
B.温度、光照 |
C.湿度、温度 |
D.光照、食物 |
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
B.种群死亡率过高 |
C.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
D.群落结构太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