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读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2)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 (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翻译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甲文表现了周敦颐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品质。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甲文用_______ 、 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国( )怀乡 ②春和景( )明 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 _______。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注】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①齐国好厚葬( ) ②布帛尽于衣裘( )③桓公患之 ( ) ④厚葬之风休矣( )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人 何 故 为 之 也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
古文阅读[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1)才美不外见 见: (2)执策而临之 临: (3)愿子还而视之 子: (4)去而顾之 顾: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一)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1]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需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额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二)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2],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1]龃龉(jǐi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2]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②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两则故事都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