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选自《鸟的天堂》)(1)联系句子解释“应接不暇”这个词语,并用“—”划出具体说明应接不暇的句子。应接不暇—(2)这段话共有两句,第一句概括地讲_______________的情景;第二句具体讲____________。从中流露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愉快心情。
选择恰当的名言、警句填写在横线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每逢佳节倍思亲。(1)从此以后,小军不再沉迷于各种游戏,不再浪费时间,而_____________,也成为他的座右铭,用来不断地激励和鞭策自己。(2)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齐聚广州____________参加第十六届亚运会,羊城人民喜迎四方宾朋。(3)老人后悔年轻时的努力不够,以至事业无成,这正印证了中国的警句:_________________。(4)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读多练,正如古人说的: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领养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住在楼上的一间卧室里。一天夜里,房子突然起火了,奶奶在抢救孙女时不幸被火烧死了。大火迅速蔓延,一楼已是一片火海。 火焰已经封住了所有的进出口。小女孩出现在楼上的一扇窗口,哭喊着救命。邻居已呼叫过火警。人群中传布着消息说:消防队员正在扑救另一场火灾,要晚几分钟才能赶来。人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外面观望,着急。 突然,一个男人扛着梯子出现了,梯子架到墙上,人钻进火海之中。他再次出现时,手里抱着小女孩。孩子交给了下面迎接的人群,男人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调查发现,这孩子在世上已经无亲无故了,几周后,镇政府召开群众集会,商议谁来收养这孩子。 一位老师愿意收养这孩子,说她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农夫也想收养这孩子,他说孩子在农场会生活得更加健康惬意。其他人也纷纷发言,述说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的种种好处。 最后,本村最富有的居民站起来说话了:“你们提到的所有好处,我都能给她,并且能给她金钱和金钱能够买的一切东西。” 自始至终,小女孩一直沉默不语,眼睛望着地板。还有人要发言吗?”会议主持人问道。这时,一个男人从大厅的后面走上前来,只见他步履缓慢,似乎在忍受着痛苦。他径直来到小女孩的面前,朝她张开了双臂。人群一片哗然。他的手上和胳膊上布满了可怕的伤疤。 孩子叫出声来 这就是救我的那个人 她一下子蹦起来 双手紧紧地抱住了男人的脖子 就像她遭难的那天夜里一样 她把脸埋进他的怀里,抽泣了一会儿,然后,她抬起头,朝他笑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写反义词:迅速——( ) 消失——( )写近义词:抽泣——( ) 惬意——( )(2)在文中找出现对应意思的词语天灾括号里。①互相依靠着度日。 ( )②从开始到终了;从开始到最后。 ( )③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 )④形容一言不发。 ( )(3)给画横线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4)填空。一位老师想收养这个孩子的理由: 。一个农夫也想收养这个孩子的理由: 。本村最富有的居民想收养这个孩子的理由: 。(5)当那个步履缓慢的男人出现时,小女孩死命抱住男人的脖子是因为: 。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把自己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A)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B)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都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1)联系短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软起首: 唯唯诺诺: (2)给短文取个合适的题目,填在前面横线上。(3)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划线词语“低头”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中的(A)、(B)两句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5)年轻人打了主考官,反而被录用了,为什么?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试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放 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 奇怪)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1)在短文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内。①画线句子中“不过她没注意这些”中的“这些”是指她金黄的长头发很美丽。她“没注意这些”是因为( )。①她一向很美丽。 ②她闻到烤鹅的香味。 ③她又冷又饿,只想把火柴卖出去。②女孩幻觉温暖的大火炉是因为( )。①她过惯在温暖的大火炉旁的生活。 ②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③她手里有火柴,可以点燃大火炉。(3)根据“她的一双小手……”一节内容,将下面4个词语按小女孩的心情变化的顺序重新排列。惊喜 失望 犹豫 满足 ① →② →③ →④ (4)用“﹏﹏﹏”画出描写小女孩幻觉的句子。(5)文中“哎,怎么回事呢?”是指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培培的脸又红了教室里,墙上的钉子掉了,大家想把它钉上。培培想到传(chuán zhuàn)达室的赵爷爷那里有把锤子,就跑去借。培培猛地推开传达室的大门,大声喊:“借把锤子!借把锤子!”赵爷爷看了他一眼,不作声。培培的脸憋得通红。他慢慢地走回教室,低着(zhe zháo)头对同学们说:“没……没借着(zhe zháo),赵爷爷不理我。”丰丰拉着培培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去借吧。”他俩(liǎ liǎn)走到传达室门口,丰丰先敲了敲门,得到赵爷爷的同意,才轻轻推开门走进去。他笑眯眯地说:“赵爷爷,把锤子借给我们用一用,行吗?”赵爷爷点点头,打开工具箱,把锤子递给了丰丰。丰丰说:“谢谢你!”这时,赵爷爷看了培培一眼,培培红着脸羞愧地低下了头。后来,培培去还(hái huán)锤子,他学着丰丰的样子,说:“赵爷爷,锤子还给您(nín ní),谢谢您啦!”赵爷爷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培培也是个好孩子!”培培的脸又红了,红得像一朵花。(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同意( ) 羞愧( )(3)为什么赵爷爷把锤子借给丰丰,却不借给培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划出描写培培三次脸红的句子,回答培培每次脸红的原因。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默读划“——”的句子,想象此时“赵爷爷”“培培”各在想什么。“赵爷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①本文说明培培知错必改,是个好孩子。 ( )②本文赞扬了丰丰对老人有礼貌的品质。 ( )③本文说明赵爷爷教育孩子有方法。 ( )(7)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