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断演变。材料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回答:(1)19世纪下半叶,英镑之所以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有利条件是什么?(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 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古代华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可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材料三 “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他还引用一位澳大利亚医生写给他信中的言论说道:“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惟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引自梅奥元《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 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