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题:Ⅰ.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回答:(1)[4]_________的形成主要由[ ]__________(细胞器)完成,④中的物质⑤的释放需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来实现。(2)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将偏转________次。(3)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________。
(海南卷.29)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3)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________。
(江苏卷.33)(8 分)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 DNA 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 DNA 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 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 1 所示,DNA 酶玉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 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 DNA 聚合酶玉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 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 DNA 探针。 (2)图2 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 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 DNA 双链中 键断裂,形成单链。 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 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 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 条荧光标记的 DNA 片段。 (3)A、B、C 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 AA 和 BB 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 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 F1 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 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 个荧光点。
(福建卷.26)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右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 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到达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 。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
(二)(上海卷.综合题二)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细胞分裂的问题。 在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某个时期,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染色单体,随后一种叫动粒的蛋白质结构在着丝粒处以背对背的方式装配形成,并各自与细胞相应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结合。 (1)在以下细胞结构中准确挑选出相关结构并用单向箭头“→”写出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翻译及运输路径:______________。 细胞膜 核膜/核孔 染色体 内质网 核仁 线粒体 核糖体 溶酶体 (2)动粒与纺锤丝的结合,最可能发生在_______。 A.分裂期前期 B.分裂期中期 C.分裂期后期 D.分裂期末期 图2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有丝分裂中动粒指向细胞的哪一极,染色体就被这一极中心体发出的纺锤丝拉向这一极。 图1 图2 (3)根据图1所示有丝分裂过程中动粒的定向模式,推测分裂得到图2所示细胞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动粒定向模式是下列的________。 科学家发现,动粒的一种蛋白因子、MEIKIN在小鼠卵母细胞内的缺失会导致不能形成可育配子。图3和图4表示MEIKIN缺失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影响。 图3 图4 (4)就正常小鼠(2n=40)而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次级卵母细胞内的DNA分子数为_______个,含有中心体_______个。 (5)结合图3和图4,运用已有知识分析MEIKIN缺失小鼠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多选)。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部分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部分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部分染色体远离赤道面 D.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向细胞两极
(上海卷.综合题五)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研究发现植物能对温度的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将15℃生长的绣线菊A和绣线菊B置于10℃下低温处理一周,分别测定两种植物低温处理前后最大光合速率(图1)、光补偿点(图2)以及叶肉细胞叶绿体内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表1)。 图1 图2 (1)H+经过类囊体上酶①的方向是_________(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双向);蛋白质③位于__________;酶④位于__________。 (2)结合表1数据,概括绣线菊A在低温处理前最大光合速率高于绣线菊B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3)运用已有知识,结合表1数据分析低温处理后两种绣线菊最大光合速率下降(图1)的共同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补偿点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时所对应的光强。据图2分析,更适于在北方低温弱光环境下生存的是_____,这是因为低温处理后__________。 A.绣线菊A光补偿点下降,说明其在低温下利用弱光的能力更强 B.绣线菊A光补偿点降幅显著大于绣线菊B的降幅,说明其低温诱导的效率更高 C.绣线菊B光补偿点显著低于绣线菊A,说明其在低温下利用弱光的能力更强 D.绣线菊B光补偿点降幅小,说明低温对其的诱导效率更高 (5)综合本题的图、表数据,表明植物适应低温的原理是_____(多选)。 A.增加细胞呼吸速率 B.降低最大光合速率 C.增加光合作用相关酶的种类 D.改变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表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