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DDT浓度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在环境条件(DDT)“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中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为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另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蝇群体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之________。(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