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14.3等边三角形练习卷
如图,将边长为1cm的等边三角形ABC沿直线l向右翻动(不滑动),点B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路径的长度为( )
A.cm | B.(2+ )cm | C.cm | D.3cm |
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依次在边AB、BC、CA上取点A1、B1、C1,使AA1=BB1=CC1=1,则△A1B1C1的面积是( )
A. B. C. D.
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
A. | B. | C. | D. |
若图1中的线段长为1,将此线段三等分,并以中间的一段为边作等边三角形,然后去掉这一段,得到图2,再将图2中的每一段作类似变形,得到图3,按上述方法继续下去得到图4,则图4中的折线的总长度为( )
A.2 | B. | C. | D. |
如图,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C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ACE≌△BCD B.△BGC≌△AFC
C.△DCG≌△ECF D.△ADB≌△CEA
将边长为3cm的正三角形各边三等分,以这6个分点为顶点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则这个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
A.cm2 | B.cm2 | C.cm2 | D.cm2 |
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PQ交AC边于D,则DE的长为( )
A. | B. | C. | D.不能确定 |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2,将△ADE沿直线DE折叠,点A的落点记为A′,则四边形ADA′E的面积S1与△ABC的面积S2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 D.
如图所示,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B上,且BD=AE,AD与CE交于点F,则∠DFC的度数为( )
A.60° B.45° C.40° D.30°
如图,P是正△ABC内的一点,若将△PBC绕点B旋转到△P′BA,则∠PBP′的度数是( )
A.45° | B.60° | C.90° | D.120° |
如图,O是边长为1的正△ABC的中心,将△ABC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得△A1B1C1,则△A1B1C1与△ABC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 B. | C. | D. |
如图,已知等边△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则∠APE的度数为( )
A.45° | B.60° | C.55° | D.75° |
如图,把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旋转180°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
A. | B. | C. | D. |
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2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相距( )
A.30海里 B.40海里 C.50海里 D.60海里
如图,在边长为20cm的等边三角形ABC纸片中,以顶点C为圆心,以此三角形的高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BC于点D、E,则扇形CDE所围的圆锥(不计接缝)的底圆半径为( )
A. B. C. D.
如图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木框,甲虫P在边框AC上爬行(A,C端点除外),设甲虫P到另外两边的距离之和为d,等边三角形ABC的高为h,则d与h的大小关系是( )
A.d>h | B.d<h | C.d=h | D.无法确定 |
如图,△ABD与△ACE均为正三角形,且AB<AC,则BE与CD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BE=CD | B.BE>CD | C.BE<CD | D.大小关系不确定 |
下图是由九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一个六边形,当最小的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cm时,这个六边形的周长为( )cm.
A.30 | B.40 | C.50 | D.60 |
已知∠AOB=30°,点P在∠AOB内部,P1与P关于OB对称,P2与P关于OA对称,则P1,O,P2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 B.钝角三角形 | C.等腰三角形 | D.等边三角形 |
如图所示,△ABC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纸张,今在各角剪去一个三角形,使得剩下的六边形PQRSTU为正六边形,则此正六边形的周长为何( )
A.2a | B.3a | C.a | D.a |
如图,有一个边长为6cm的正三角形ABC木块,点P是边CA的延长线上的点,在A、P之间拉一条细绳,绳长AP为15cm.握住点P,拉直细绳,把它全部紧紧缠绕在△ABC木块上(缠绕时木块不动),若圆周率取3.14,点P运动的路线长为( )(精确到0.1cm)
A.28.3cm B.28.2cm C.56.5cm D.56.6cm
△ABC是等边三角形,它的边长等于⊙O的直径,那么( )
A.△ABC的周长小于⊙O的周长 | B.△ABC的周长等于⊙O的周长 | C.△ABC的面积大于⊙O的面积 | D.△ABC的面积等于⊙O的面积 |
如图,将边长为4个单位的等边△ABC沿边BC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DEF,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 )
A.12 | B.16 | C.20 | D.24 |
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PQ交AC边于D,则DE的长为( )
A. | B. | C. | D.不能确定 |
如图,过等边△ABC的顶点A作射线,若∠1=20°,则∠2的度数是( )
A.100° | B.80° | C.60° | D.40° |
如图,点D是等边△ABC内一点,将△DBC绕点B旋转到△EBA的位置,则∠EBD的度数是( )
A.45° | B.60° | C.90° | D.120° |
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O的周长与等边三角形一边长相等,⊙O在△ABC的边上作无滑动滚动,从P点出发沿顺时针方向滚动,又回到P点,共滚动的圈数是( )
A.1 | B.2 | C.3 | D.4 |
如图,已知D、E、F分别是等边△ABC的边AB、BC、AC上的点,且DE⊥BC、EF⊥AC、FD⊥AB,则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
A.△DEF是等边三角形
B.△ADF≌△BED≌△CFE
C.DE=AB
D.S△ABC=3S△DEF
等边三角形绕它的一个顶点旋转90°后与原来的等边三角形组成一个新的图形,那么这个新的图形( )
A.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
B.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 |
C.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
D.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
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是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r为半径作两条弧,设两弧与边BC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为S,当≤r<2时,S的取值范围是 .
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高为4,在这个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内有一点P,若点P到AB的距离是1,点P到AC的距离是2,则点P到BC的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分别是 .
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 度.
如图,在等边△ABC中,AB=6,D是BC的中点,将△ABD绕点A旋转后得到△ACE,那么线段DE的长度为 .
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BD为中线,延长BC至E,使CE=CD=1,连接DE,则DE= .
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2,以BC边上的高AB1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得到第一个等边三角形AB1C1,再以等边三角形AB1C1的B1C1边上的高AB2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得到第二个等边三角形AB2C2,再以等边三角形AB2C2的边B2C2边上的高AB3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得到第三个等边AB3C3;…,如此下去,这样得到的第n个等边三角形ABnCn的面积为 .
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写出1个即可).
如图,△ABC和△FPQ均是等边三角形,点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点P在AB边上,连接EF、QE.若AB=6,PB=1,则QE= .
如图,点D是等边△ABC内的一点,如果△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E重合,那么旋转了 度.
我们把两个三角形的重心之间的距离叫做重心距,在同一个平面内有两个边长相等的等边三角形,如果当它们的一边重合时,重心距为2,那么当它们的一对角成对顶角时,重心距为 .
如图,在等边△ABC中,D是边AC上一点,连接BD.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AE,连接ED.若BC=10,BD=9,则△AED的周长是 .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6,D是BC上一点,且BC=3BD,△ABD绕点A旋转后得到△ACE,则CE的长度为 .
如图,“凸轮”的外围由以正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半径的三段等弧组成.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1,则凸轮的周长等于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是抛物线y=a(x﹣3)2+k与y轴的交点,点B是这条抛物线上的另一点,且AB∥x轴,则以AB为边的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为 .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6cm,BD是中线,延长BC至E,使CE=CD,连接DE,则DE的长是 cm.
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ADC=120°,AD=3,BD=5,则边CD的长为 .
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60°,BC=6,把△ABC沿直线AD折叠,点C落在C′处,连接BC′,那么BC′的长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