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化学试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措施或行为不合理的是( )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B.餐馆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更环保
C.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D.农田秸秆应综合利用禁止直接焚烧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微粒是阴离子B.该微粒有3个电子层
C.该微粒的质子数为13D.该微粒符号为Al
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两个氢原子:2HB.三个氢氧根离子:3OH﹣
C.四个甲烷分子:4CH4D.小苏打:NaNO2
瓶装葡萄酒密封前常用适量二氧化硫杀菌。饮用瓶装葡萄酒的健康方式是:先将葡萄酒倒入敞口容器放置一段时间或摇晃后再饮用(已知: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易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是有害物应禁止在生产生活中使用
B.工业生产中向空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
C.燃烧硫磺法熏制的银耳二氧化硫超标,食用后影响人体健康
D.瓶装葡萄酒倒入敞口容器一段时间或摇晃,有利于二氧化硫从葡萄酒中逸出
如图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时溶液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滴加方式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溶液中
C.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时溶液的 pH 为14
D.滴入溶液的体积为10mL 时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Cl
印刷电路板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
A.有铁无铜B.有铜无铁C.铁、铜都有D.铁、铜都无
常德市每年常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B.冬天用煤火取暖或使用燃气热水器时,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
C.香烟点燃后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和尼古丁等有害物质
D.驾驶员在密闭车库内发动汽车长时间运行车载空调,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M、N、X、Y四种物质,且Y、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
M |
N |
X |
Y |
反应前质量/g |
120 |
24 |
6 |
40 |
反应后质量/g |
56 |
104 |
6 |
24 |
下列表示容器中化学变化的表达式可能正确的是( )
A.Y+M=2NB.N=M+YC.N=X+2YD.2Y+2M=N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塑料制成的保鲜膜覆盖在食物上能防止水分散失起到保鲜作用
B.以石灰石、纯碱和水为原料制取烧碱的过程中一定不会发生置换反应
C.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将水沿容器内壁缓慢加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D.俗称“邮票”的新型毒品“LSD致幻剂”无色无味毒性极强,全社会都应防范毒品危害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酶的定向进化”,可用于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物的所有物质(绝大部分酶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丙氨酸丙氨酸(C3H7NO2)是一种常见氨基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类别上看:丙氨酸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从宏观上看:丙氨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从微观上看:丙氨酸由3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从质量上看:丙氨酸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
2019年5月23日,《××日报》刊发新闻:“水氢发动机下线,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引发公众广泛质疑。该技术实质是:水和铝反应制取氢气组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行驶,但其使用成本是燃油的30~40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清洁的、高能燃料
B.该技术制取氢气成本低廉、节能环保、无副产品
C.燃油汽车使用的汽油、柴油、润滑油等都是石油炼制产品
D.该事件中“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的宣传是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伪科学
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地应严禁烟火,预防可燃性粉尘和气体爆炸
B.向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中滴加洗涤剂会出现乳化现象,油水不再分层
C.纯金属中熔合其他元素改变组成后,可使金属材料性能发生改变
D.部分内地援藏教师在西藏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分子比内地小
“热重分析法(TG)”是利用程序控制温度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用TG法研究一水合草酸钙(CaC2O4•H2O)的热分解产物时,随温度升高依次发生如下反应:CaC2O4•H2OCaC2O4+H2O↑;CaC2O4CaCO3+CO↑;CaCO3CaO+CO2↑现取29.2g CaC2O4•H2O,用TG法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钙的质量分数为33.7%.下列关于剩余固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只有CaC2O4B.CaC2O4•H2O和CaCO3
C.CaCO3和CaOD.CaC2O4和CaCO3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涉及的净水方法有吸附、沉淀、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重要的饮用水消毒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小明郊游带着水果和牛奶,它们可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有 。
(3)近年我国研发的用含碲化铋(Bi2Te3)材料制成的可穿戴设备能利用人体体表散热为手机充电,其能量转化方式是 。
(4)常德市桃源县、西湖管理区等地盛产“富硒大米、富硒桃”等农产品。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合理摄入可防癌、抗癌。
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有:转移、 。
(2)“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计算、 、装瓶保存。
(3)利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正确的操作应是 。
如图所示为NSR汽车尾气处理流程示意图。利用该技术,先后经“储存、再还原”后可将发动机产生的NOx(氮氧化物)、CO等进行无害化处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储存”阶段,吸收NOx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还原”阶段,Ba(NO3)2与尾气中的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NSR汽车尾气处理的化学原理可表示为NOx+O2+CON2+CO2,该反应的催化剂是 。
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
溶解度 /g |
NaCl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37.8 |
38.4 |
KCl |
27.6 |
31.0 |
34.0 |
34.7 |
40.0 |
42.6 |
45.5 |
48.3 |
51.1 |
|
NH4Cl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60.2 |
65.6 |
|
KNO3 |
14.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69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上述四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
(2)将温度为80℃、质量相同的上述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析出 晶题体最多的是 。
(3)在某温度范围内NaCl和KCl的溶解度可能相等,该温度范围是 (填字母序号)。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4)20℃时将20 gNaCl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至 0.1%)。
化学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思想。请根据要求回答列问题:
(1)“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学科特有的表征方式。如图是装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前后主要离子种类及数目关系变化的示意图:
说明:图中“”表示不同的离子
①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图中“”代表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说明下列问题:
①CO与CO2性质不同的本质原因是 ;
②学习和研究几千万种化学物质最有效的方法是 。
在化学复习课上小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构建了无机物性质及转化关系图(如图所示)。图中“盐1”“盐2”表示两种不同的盐,X、Y、Z是除酸、碱、盐之外的物质类别,物质类别间有“﹣”相连表示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请依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Z的物质类别是 。
(2)写出一种符合要求的化学式:X 、Y 。
(3)若“盐1”为AgNO3,则图中符合要求的“Z”与“盐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
(4)若“盐2”为Na2CO3,则图中“碱”应具有的性质有 溶 ,Na2CO3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当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仍有剩余,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请你参加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 ;
猜想二: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猜想三: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实验探究一:验证猜想一]
(1)甲同学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测得溶液pH=2;甲同学的结论: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前稀盐酸的pH (填“<”“>”或“=”)2。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和结论不严谨并补充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①配制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溶液,测得该溶液pH=7; 实验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后持续通入CO2,溶液变为 色;乙同学的结论:猜想一成立,他的依据是 。
(3)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实验结论均不严谨或有错误并再次改进和补充了实验:实验③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后持续通入CO2 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丙同学的结论:猜想一不成立,他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二:验证猜想二]
(4)丁同学不断振荡反应容器观察到仍无任何气泡产生;丁同学的结论:猜想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探究三:验证猜想三]
(5)戊同学实验后得出结论:猜想三不成立,他设计的实验是 。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进行了点评,同时启发同学们针对此探究还可以进一步反思。
[反思拓展]
(6)该实验探究活动说明:反应物相互接触后能否反应的影响因素有 。
(7)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任写一例该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