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塘南初中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科学证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使用火 | B.直立行走 | C.劳动 | D.使用文字 |
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
A.④③①② | B.②③①④ | C.③④②① | D.①②③④ |
《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
A.尧舜禹时期 | B.黄帝、炎帝时期 | C.山顶洞人时期 | D.半坡氏族时期 |
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A.水稻、棉花 | B.水稻、粟 |
C.水稻、玉米 | D.粟、烟草 |
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
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
D.召集诸侯会盟 |
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
A.楚国 | B.齐国 | C.秦国 | D.燕国 |
下列言论,出自下图之人的是 (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李冰修建都江堰主是为了( )
①造旅游景点 ②防洪 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 ④灌溉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下列选项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
A.牛耕的推广 | B.都江堰的修筑 |
C.商业与城市的兴盛 | D.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
假如战国时期一个楚国的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 )
A.竹简 | B.青铜器 | C.纸 | D.丝帛 |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韩非 |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你认为当时记载这一天文现象的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 B.金文 | C.铭文 | D.大篆 |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
下面对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朝统一时间是公元前221年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④秦朝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下面对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战国末年,秦、赵、燕为防止匈奴南下相继修筑长城 ②秦朝统一后,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部原有长城进行增补 ③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多里 ④长城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 B.刘邦项羽起义 | C.李自成起义 | D.太平天国运动 |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
A.破釜沉舟 | B.四面楚歌 | C.揭竿而起 | D.打草惊蛇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最相似之处是( )
A.实施结果 | B.实施过程 | C.实施目的 | D.实施背景 |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
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加强思想控制 | D.注重儒家学说 |
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
A.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
B.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
C.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
D.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2) 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3)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4)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