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三历史第三套

一般认为,唐朝以前,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实行“诸应分田者及财务,兄弟均分”。明清更是规定:在分配遗产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    )

A.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解体
B.庶子与嫡子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C.三纲五常观念受到冲击
D.妻妾地位逐渐处于平等的地位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了地方割据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播出使中医再度蜚声海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是重要药典
C.中医创立了针灸疗法
D.《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 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

A.“开眼看世界”得到广泛认同
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
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

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C.“打倒孔家店! ”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
B.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C.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秋时节,在苏式风格的北京展览馆西侧,被北京人亲昵地称为“老莫”的俄罗斯风味餐厅--莫斯科餐厅--重装开业,吸引了不少北京市民前来就餐甚至参观;与此同时,以“唤起记忆,传承友谊”为主题的“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活动正在两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以此纪念中俄建交60周年。中俄建交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协”一直作为“临时国会”而发挥作用;其退居为“协商机构”是在(    )

A.《共同纲领》失效后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们)发起一个崇古运动,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时代有关的东西。在中世纪从未完全销声匿迹的古典影响。”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早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B.沟通欧亚商路的荷兰航海家
C.宣扬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D.构筑光影色彩的印象派画家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传播天主教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各种政治势力终于从 1789年革命到此时近百年的战争、革命和政治角逐造成的动荡不安中吸取了教训。极端的、激进的政治斗争形式只会导致两败俱伤,适度的退让和妥协才是共存之道。”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该国确立了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无产阶级专政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是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C.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   )

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B.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直接压榨成一枚便士,站在一旁的传教士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A.价格革命 B.殖民掠夺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现代主义文学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C.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小福尔索姆认为:“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据此推断,作者认为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大萧条
B.政府支出扩大不利于结束危机
C.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
D.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政治上发表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
B.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
C.军事上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
D.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冷战
B.二战后欧洲的历史变迁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D.多极化趋势中的欧共体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钟,分别放在地球的北极和赤道上。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赤道上的钟会比北极的钟走得慢一些。计算表明:当速度增大时,时间将会变慢;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也就停止。”这一理论

A.证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
B.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力学体系
C.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D.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政府对工商业管理的措施或规定,没有对商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是

A.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C.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
D.唐朝仍然实行商人入市籍的规定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分别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3)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数年,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
材料二 到1930年,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据1935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在农村教育中占73.1%。调查认为,新式学校未能普及乡村,不独因学校信用未昭,实乃“私塾设置简易,塾社大小随便,学生不拘多少,年龄不限,个别就学不求一律”。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不为农民、乡绅认同,他们宁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旧式启蒙。
——摘编自徐希军《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从1969年3月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在京的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学校,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意迁往郑州,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认为安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还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兴学”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至合肥的社会背景。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具备哪些主观性条件?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 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
(3)指出苏联模式对 20世纪 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 1978年以后,中国如何逐步突破苏联模式?【提示:两问均可从农业、工业、所有制任选一方面作答】
(4)根据上述材料及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来源:高三历史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