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三上期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卷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
A.都是以同样的权力维持的 | B.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 |
C.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 D.都是依附于传统习惯的 |
《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这表明孟子认为
A.实行仁政,要将田地分给农民 | B.实行公平,要反对暴君和污吏 |
C.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 | D.实行平等,要均等地分配谷禄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
以下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情况表,其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为了
年份(年) |
农产品出口总值(千元) |
占出口贸易总值(%) |
1893 |
28.423 |
15.6 |
1903 |
89.496 |
26.8 |
1910 |
231.957 |
39.1 |
1920 |
307.047 |
36.4 |
1930 |
628.285 |
45.1 |
A.适应外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需要
B.适应清朝政府扩大税收来源的需要
C.适应南京国民政府兴办实业的需要
D.适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亨利·乔治认为:通过征收一种单一税来抑制未来那种不劳而获的土地价值的增长,从而防止投机者和垄断者牟取暴利。与这一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是
A.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 B.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
C.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 | D.邓小平的消除两极分化思想 |
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有人认为:“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这表明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对人权的尊重 |
B.维新变法运动始终贯穿对迷信的涤荡 |
C.风俗的革故鼎新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
D.民主共和思潮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 |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这里的“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是指
A.自由与平等 | B.法制与科学 | C.民主与自由 | D.民主与科学 |
下图为1930年至1931年鄂东南苏区印制的纸币的正面和背面。从中可以看出纸币的印制十分
重视
A.政治宣传 |
B.联系群众 |
C.经济发展 |
D.勤俭节约 |
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在资金、资源和技术等方面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不包括
A.逐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
B.逐步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D.掀起“大跃进”运动 |
在《十二铜表法》中,有同态复仇、遗嘱自由等法律条文。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以习惯法为主 | B.程式繁琐复杂 |
C.新法旧法并存 | D.条文明确清晰 |
牛顿说过:“万有引力虽然是普遍自然规律,但它本身之所以能够无论在何处都普遍永恒有效,那就是上帝能力使然,就是神迹。”这表明牛顿
A.力图化解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 B.对自己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 |
C.预见到万有引力的非永恒性 | D.试图利用上帝来宣扬自己的理论 |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有人提出:“但是如果法律禁止所有事情或者几乎所有事情该如何呢?”孟德斯鸠的解决办法是
A.自由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 B.以行政权制约立法权 |
C.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 D.实行社会契约制度 |
历史学家布拉赫尔称某国的政治制度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他指的是
A.德意志帝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 | B.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 |
C.中国维新派倡导的君主立宪制 | D.中国清政府实行的君主专制 |
强制性是余粮收集制的特征之一。联共(布)领导人、被誉为党内头号思想家的布哈林曾说过:强制是“吸引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手段。”布哈林认为强制性有利于
A.保证战时的粮食供应 | B.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
C.组织农民,发展生产 |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写道:“(1917年)10月16日,党中央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选举了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领导起义的党总部。这个党总部领导了整个起义。”据你判断,《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本书应出版于
A.“十月革命”时期 | B.20世纪30年代 |
C.20世纪5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下图中细长的树干代表战争中受到严重摧残的欧洲,在夹板的护持下已复苏、开花。图中的夹板代表的是
A.马歇尔计划 |
B.杜鲁门主义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欧洲共同体 |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出现了以“里根革命”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在这次调整的措施中应包括
A.取消国有制经济 | B.削减公共开支 |
C.加强政府干预 | D.发展“新经济” |
下表中两类国家分别是指世界排名前15的国家(简称最富国)和排名后15的国家(简称最穷国)。从表中可以看出
年份 |
两类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值对比 (货币单位:美元) |
两类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平均值对比 (货币单位:美元) |
||||||
最富国 |
最穷国 |
差值 |
倍数 |
最富国 |
最穷国 |
差值 |
倍数 |
|
1981 |
21115 |
198 |
20917 |
106 |
18123 |
244 |
17882 |
74 |
1991 |
32471 |
213 |
32258 |
152 |
31002 |
209 |
30793 |
148 |
2001 |
39931 |
164 |
39767 |
243 |
37534 |
172 |
37362 |
218 |
2011 |
65860 |
422 |
65438 |
156 |
57978 |
397 |
57581 |
146 |
A.两类国家之间的人均产出和收入的差值不断扩大
B.两类国家之间的人均产出和收入的倍数不断增加
C.最穷国经济增长使其正在摆脱相对贫困化的困境
D.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有位画家用一句话十分典型地说明了他的绘画风格:“阳光不可能被复制下来,但可以通过别的东西,通过色彩表现出来。”这位画家应该是
A.大卫 | B.米勒 | C.塞尚 | D.毕加索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德国人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记载:1545年到1800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据《中国农史》记载:18世纪中叶,中国每年出口(欧洲的)生丝约1万担,价值约140万两白银;据英国人斯当东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18世纪中叶,每年由外国商船运到欧洲的华茶约2000万磅,价值近400万两白银。
材料二 正是在西方列强的挤杀和清政府军队的镇压中,中国海商的海上贸易链条越来越旺,最终不得不退回到中国沿海,彻底失去了他们在海洋贸易上的市场份额。到18世纪末时,中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已基本上是欧洲商船的天下。
——李金明《清嘉庆年间的海盗及其性质试探》
材料三 晋商、徽商最初的兴起都与盐业贸易有关。……然最后使他们走向顶峰的则是茶叶出口贸易,只是徽商是通过东南沿海岸将茶叶出口,晋商是通过北方陆地将茶叶出口。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
材料四 明清主要商帮鼎盛和衰落的时间、各时段内主营商品表
——中国《经济史研究》
商帮 |
鼎盛时期 |
衰落时期 |
||
时间 |
主营商品 |
时间 |
主营商品及备注 |
|
海商 |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 |
丝、茶、瓷器、香料等 |
18世纪下半叶 |
原来的海商或改行或沦为纯粹的海盗。 |
徽商 |
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 |
茶、盐业、典当、瓷器、丝绸 |
19世纪40年代 |
出口贸易的亏损造成的资金紧张,进而又带来典当业务的衰落。 |
晋商 |
19世纪初 |
茶叶、食盐、丝绸、粮食、票号 |
1862年后 |
晋商的茶叶出口贸易市场份额逐渐减少。20世纪初,晋商的票汇业务在与外国现代银行的竞争中衰败。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四,分析明清主要商帮进入鼎盛时期的国际背景。
(2)据材料二、四,分析海商在各商帮中最早衰落的原因。据材料四,指出各商帮衰落的共同因素。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徽商为什么会在19世纪40年代进入衰落时期?晋商为什么衰落得最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中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
——王栻《严复集》第1册
材料三 欲为立宪之国,必先有立宪之君,又必有立宪之民而后可。立宪之君者,知其身为天下之公仆,眼光心机,动及千年,而不计一姓一人之私刑。
——王栻《严复集》第2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是针对理学的什么观点提出来的?它主要反映了哪一阶层的要求?
(2)材料二中的“唯天生民,各具赋畀”是指什么思想?如何理解“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这句话?
(3)依据材料一、二,对比黄宗羲与严复在思想来源和人的诉求两方面的不同点。
(4)对比材料一、三,黄宗羲与严复在如何看待君主制度的问题上有何异同?
中英鸦片贸易以及由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材料。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四 在这场决斗(指鸦片战争)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五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指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因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平等性”就体现在“英国垄断”前提的设置上,友好条约贩卖的东西正是剥削秩序。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这句话?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雅典公民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年分为十段时间,每个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这种职务包括:筹备公民大会的开会,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员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他们必须完全握有这个最后的权力,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他们就是支配政府一切行动的主人。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主张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他指出:不但三个权力不应该结合在一起,就是两个权力也不应集中在同一机构中。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同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他还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尽管三个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妨碍,但是三者还是可以协调运行的。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的“选出的代表”是指哪种人?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关于公民权力的主张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一、三,说明雅典和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权力的规定或主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新的世界市场。”“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指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25卷
材料二 “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斗争成为普遍性,在……国家和国家之间,生存问题都决定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除去。”“(资本主义会使)每一个对旧(世界性)危机的重演有抵消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25卷
材料三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为地球创造了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指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本身不能克服世界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
(3)20世纪的苏俄(联)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但它并没有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的社会革命”。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4)据上述材料,概括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