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俗称苏打:B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可用作补钙剂:E、F的物质类别相同。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
(1)物质A的用途有 (只需填写一条)。
(2)物质D的化学式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E转化为B ,
②C转化为F 。
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①若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氢气,为检验反应产物,A装置的右边应与上面的 (21)(填字母)装置连接,所选装置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为 (22) 。②若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为检验反应产物,A装置的右边应与上面的(23) (填字母)装置连接。仅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有明显的安全隐患,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 (24) 。③现有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按气体通过的先后顺序,连接的仪器依次是:气体→A→B→C,实验过程分析如下:装置A中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 ;装置B中无明显现象;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6) ;由上述实验现象并不能确定原无色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原因是 (27) 。④如果氧化铜中混有铜粉,为了测氧化铜的质量分数,称取m g样品实验,实验过程中获取两组数据:Ⅰ.反应前后仪器a中质量减少w g;Ⅱ.吸收生成物的装置中质量增加Q g。假设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充分,称量准确,你认为应选择 (28) 组的数据来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更好,理由是 (29) 。
某实验小组对“高温煅烧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进行如下研究:
①电子天平称量时,若需要直接显示石灰石的质量,在放称量纸或烧杯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18) (填“校准”、“归零”或“去皮”)。②在1、2、3、4的四个步骤中,根据步骤 (19) (填序号,下同),可得出“石灰石有部分已经分解”;根据步骤 (20) ,可得出“石灰石没有完全分解”。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你参与总结与分析:【仪器认识】装置A中仪器的名称:a (1) ,b (2) ;装置C的名称: (3)【反应原理】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5) 。【制取装置】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6) ,若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 (7) 装置,收满的现象是 (8)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9) 或 (10)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的方法是 (11) (简述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比较B、C装置,C装置在制取气体时,明显的优点是 (12) 。【数据分析】实验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完全反应后最终收集到0.3mol氧气。①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的质量。 (13)②图中P点处试管内的固体物质有 (14)
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①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中和反应是 (24) (填“吸热”、“放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 ,B点表示的含义是 (26) 。③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 (27) 。④C处溶液中溶质是 (28) 。
下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①t1℃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S()(15)S()(填“>”、“=”或“<”)。②t2℃时,将25g氯化钠固体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的氯化钠溶液是 (16)(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③t1℃时,硝酸钾溶解度为 (17) 。若将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后不发生改变的是 (18) (填字母)。
④某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要提纯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钾固体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19) 、 (20) 、 (21) 、洗涤、烘干。⑤t℃时,在100g25%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所加硝酸钾固体质量(m)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的关系如下图所示,x= (22) (精确到0.1%);t与t1、t2的关系是 (23) 。(填编号)Ⅰ. t<t1 Ⅱ. t1<t<t2 Ⅲ. t>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