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初二的学生李婷在学校除了上课听讲,课余时间几乎就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既不愿出去活动,也不愿与同学交流。即使在家里,李婷也与父母交流极少,其实李婷也很想交朋友,但是与别人交往时显得拘谨甚至尴尬,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根据上述事例,请你回答:(1)李婷这种心理属于什么心理?这种心理有什么危害?(2)假如你是李婷的同学,你打算怎样帮助她?
近年来,学校中人情消费愈演愈烈,庆祝生日和节日、朋友相聚、毕业留念等都成为人情消费的理由。例如:有的校园里流行互贺生日的风气,不论“16岁的花季”还是“18岁的雨季”都要隆重庆祝。互送生日礼品逐渐成为时尚,参加生日派对要带礼物,而且要拿得出手,似乎礼品档次越高,友情越深厚。(1)不理智的“人情消费”缺乏一种什么习惯和品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这种习惯和品德?(2)你认为怎样处理好财富中法与德的关系?
人生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请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加灿烂呢?
中学生马某到商店买衣服,服装店老板诱骗马某试穿质次价高的滞销服装,马某试穿后不想购买,老板说:“既然穿了怎能不买?”马某便问老板:“服装产地在哪里?”老板威逼道:“问什么,快拿200元钱来,否则别想出店”。三天后,马某发现自己花200元钱买来的服装已开了“天窗”。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马某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 (2)消费者最主要应该依据哪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6岁的小王同学回家发现自己的日记明显被翻过。他问母亲这时怎么回事,母亲说自己是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简单看了几段。小王为此感到很不愉快。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1)应该怎样看待这位母亲的做法?(2)作为孩子和家长,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材料一:2011年1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中小学的校园网络处于可监控状态,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屏蔽或删除含有低俗、淫秽、暴力、反动等信息。材料二:公安机关查明,近日网民孙某等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在微博、微信、QQ群、短信等平台编造、传播所谓“新疆各地暴乱”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社会影响。我区各地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孙某等19名涉事人员予以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1)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什么?(2)请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孙某等人的行为。(3)为了抵御互联网、手机等低俗、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