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日本曾经向东、西方一些强国学习先进文化,然后进行消化进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9世纪中期的日本内外交困,他通过哪一次改革由强变弱?改革使日本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2)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了什么联盟?(3)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得益于哪个国家的帮助与扶持?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至少写出两点,一点一分)(4)日本的崛起对当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下午,伦敦的天气相当阴冷。白金汉宫广场上,人头攒动,人群中间是一个用黑布蒙着的断头台。”……“一名衣着华丽的犯人被带到台前,双膝跪下。”……“只听一声令下,行刑者手提刀落,顷刻间犯人身首分离。”材料二:“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请回答:(1)文中的“衣着华丽的犯人是谁”?(2)材料二的文字来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这个文件是在哪一年颁布的 ?(3)制定这一文件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即从收授。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或纳布代服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古代日本曾经仿效中国什么时期的制度进行了什么改革?(2)请回答是哪位天皇颁布的改新诏书?(2分)(3)请回答这次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应用的抵抗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紧跟着又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1)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局部侵华的标志是什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杨、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抗战有何影响?(3)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什么?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办一期板报,你认为选哪一历史事件为素材合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开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向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先进化。(1)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采取了什么行动?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2)请你继续绘制中国近代化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3)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提出面向世界的要求。魏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据此,他认为做事情只要“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回答:(1)材料一反映清朝后期中国皇帝和大臣思想上出现了什么错误认识?(2)材料二中,魏源在哪本书中说了这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什么意思?(3)孙中山本人是否做到了材料三中的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试用史实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