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共50分)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非常尊崇李悝的法家学说,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他先到魏国,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后,向秦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1)这里提到的变法是什么?开始于哪一年?(2)商鞅的主张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哪一学派的观点一致?(3)请写出说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4)这次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
仔细观察下图,这是我国清代在保卫边境取得胜利时的一幅画面。试结合所学知回答以下问题:(1)这次战争是由清代哪位皇帝指挥的?最终结局怎么样?(2)这次战争带来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回答:(1)诗中的“海波平”是指什么?(2)从两句诗来看,作者的什么高尚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完成(1)~(2)题:(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二:(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东轩笔录》材料三:明代科举考生看榜图,如下图所示。完成(1)~(3)题:(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何种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依据材料三图描述一下看榜者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下列文字是一位同学的课堂记录。遗憾的是这位粗心的同学把一些史实之间的关系搞乱了,出现了多处错误。请你在文中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统治。(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使君权空前加强。(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百官和百姓进行监视。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统领;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3)清朝雍正时期,为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设立了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4)为加强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