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210

【名家视点】
也谈新名词和外来语
夏衍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知识更新,文学作品和评论中骤然出现了大量陌生的外来语、新名词。这些新词汇用得多了,用得滥了,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名词大换班”或者“名词大轰炸”。我很同意王蒙同志的意见 “有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就会有新名词”,这是古已有之,不足为怪的。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我不知道从甲骨、金文到秦始皇时代的小篆一共有多少字,但是由于象形和形声,画起来与刻下来都不容易,所以字数不多是可以肯定的。生于公元前的扬雄作《训纂篇》,记下来的只有20 40字,这之后一百多年,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字数就增加到9353个;再看看现在通用的字典,那就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了。世事日繁,人文发达,字和词就会增加,这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新事物、新语汇的进入现代汉语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又是宽宏大量、聪明智慧的,既乐于接纳,又善于消化和融合,所以许多外来语到了中国不久就会安家落户,或者经过中国化而约定俗成,这样的例子也是多不胜举的。德律风变成了电话,巴士变成了公共汽车,维他命变成了维生素。当然有的是能改的,例如现在的水泥,新来的时候广东叫士敏土,上海叫水门汀,后来又改名洋灰,最后才统一口径而成为水泥,其间经过了几十年。当然,也有些外来语是很难改的,例如沙发,这玩意儿一样是供人坐的家具,但它有弹性,既不像太师椅,又不像木板凳,无法可想,只能让它沙发下去了。
讲了这些,我并没有提倡或鼓励“新名词大轰炸”“大换班”的意思。我认为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心态等),独立自主地进行抉择和适应。
(有删节)
作者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持怎样的观点?
第二段中的事例能否换成下面的事例?为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更是显出异乎寻常的大变动。当今人们的开放心态、改革精神和现代化意识使语言的运用更富有追求新色彩、寻觅新格调、敢于新创造的热情和能力,出现了诸如健美、代沟、热点、信用卡、公共关系、跳蚤市场、迷你裙、T恤衫、耐克鞋、霹雳舞等大量新词汇。
解释第三段中加点词“安家落户”的语境义。   
对以上四则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汉语外来词的几种形式:纯音译、音译加意译、借用日语书写形式和借形兼借音。
B.材料二中的电头表明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4年4月29日报道的事,参考消息网2014年4月30日就对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C.材料三的作者使用“沙扬娜拉”这个外来词而不用“再见”,一是因为作者写给日本女郎,二是因为“沙扬娜拉”四字发声舒缓, 正好和全诗温柔、缠绵的情味相契合,而“再见”没有这样的效果。
D.材料四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中“强调理性、规范地吸纳外来词”的观点相矛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名家视点】也谈新名词和外来语夏衍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