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有质量为M = 3kg的长木板,在长木板的左端放有m = 1kg的小物体,小物体大小可忽略不计。小物块以某一初速度匀减速运动。已知小物块与长木板表面动摩擦因数,当小物块运动了t = 2.5s时,长木板被地面装置锁定,假设长木板足够长(g=10m/s2)求:(1)小物块刚滑上长木板时,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2)长木板被锁定时,小物块距长木板左端的距离?
如图所示,质量为m=0.1kg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从静止开始沿半径为R1=35cm的圆弧轨道AB由A点滑到B点后,进入与AB圆滑连接的圆弧管道BC,管道出口为C,圆弧管道半径为R2=15cm,在紧靠出口C处,有一水平放置且绕其水平轴线匀速旋转的圆筒(不计筒皮厚度),筒上开有小孔D,筒旋转时,小孔D恰好能经过出口C处,若小球射出C出口时,恰好能接着穿过D孔,并且还能再从D孔向上穿入圆筒,小球返回后又先后两次向下穿过D孔而未发生碰撞,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取g=10m/s2,问:小球到达B点的瞬间前后对轨道的压力分别为多大?小球到达C点的速度多大?圆筒转动的最大周期T为多少?
足够长的倾角θ=53°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物体以v0=6.4m/s的初速度从斜面 底端向上滑行,该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sin53°=0.8,cos53°=0.6,g取10m/s2),求:物体从开始上滑到再次返回底端所需的时间;若仅将斜面倾角θ变为37°,其他条件不变,则物体在开始第1s内的位移多大(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实验主要步骤如下:(i)测量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ii)将小车停在C点, ,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iii)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 ,重复(ii)的操作。表1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作的功,表格中△E3= ,W3=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所用的电源为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为6V的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重锤上拖着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的痕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
E.选择合适的纸带,测量打出的纸带上某些点到第一点之间的距离F.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了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上述操作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或者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若实验中所用重锤质量m=1.00kg,打点纸带如下图所示: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从O点 开始下落起至C点,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量是|△EP|= J,重锤的动能增加量 J,实验结论是: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g=9.8m/s2,O点为开始下落点,O点与A点间其他点未画出,给出的是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
如图所示,将倾角θ=30°、表面粗糙的斜面固定在地面上,用一根轻质细绳跨过两个光滑的半径很小的滑轮连接甲、乙两物体(均可视为质点),把甲物体放在斜面上且细绳与斜面平行,把乙物体悬在空中,并使细绳拉直且偏离竖直方向.开始时甲、乙均静止.现同时释放甲、乙两物体,乙物体将在竖直平面内往返运动,测得绳长OA为L=0.5m,当乙物体运动经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甲物体在斜面上均恰好未滑动,已知乙物体的质量为m=lkg,忽略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l0m/s2.求:乙物体在竖直平面内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以及所受的拉力大小(结果可用根式表示).甲物体的质量以及斜面对甲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斜面与甲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卢(设最大静摩擦力筹于滑动摩擦力,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