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划分为三种模式,并制作了下表。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
时间
|
事件
|
现代化模式
|
第一阶段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模式
|
1895—1898年
|
维新运动
|
1911—1912年
|
辛亥革命
|
1915—1919年
|
新文化运动(前期)
|
第二阶段
|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
|
1953—1957年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
第三阶段
|
1978年至今
|
改革开放
|
|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表格中二、三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