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寻找到这一“钥匙”最初是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八十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