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与—CHO相连的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称为a—H,a—H具有一定活性,可发生下列反应:当甲醛足量,另一醛中的a—H可继续发生上述反应直至a—H消耗完。又知a—H的醛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若把两种没有a—H的醛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性强的醛将对方还原为醇,而自身被氧化为羧酸,甲醛在醛类中还原性最强。请用中学教材中学过的醛制备季戊四醇,写出其制备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水溶液中铅的存在形态主要有Pb2+、Pb(OH)+、Pb(OH)2、Pb(OH)、Pb(OH) ,各形态的浓度分数α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Pb(NO3)2溶液中,________2(填“>”“=”或“<”);往该溶液中滴入氯化铵溶液后,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Pb(NO3)2溶液中滴入稀NaOH溶液,pH=8时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Na+除外)有__________,pH=9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课题组制备了一种新型脱铅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痕量铅,实验结果如下表:
上表中除Pb2+外,该脱铅剂对其他离子的去除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 (4)如果该脱铅剂(用EH表示)脱铅过要发生的反应程中主为:2EH(s)+Pb2+E2Pb(s)+2H+则脱铅的最合适pH范围为( ) A.4~5B.6~7 C.9~10D.11~12
有甲、乙、丙三种物质: 甲乙丙 (1)乙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甲转化为乙需经下列过程(已略去各步反应的无关产物,下同): 其中反应I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反应II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需注明反应条件)。 (3)由甲出发合成丙的路线之一如下: (a)下列物质不能与B反应的是(选填序号)。 a.金属钠 b.FeCl3 c.碳酸钠溶液 d.HBr (b)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丙的结构简式为。 (c)D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种,任写其中一种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异构体结构简式。 a.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 b.遇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能与Br2/CCl4发生加成反应
A、B代表不同的物质,都是H、N、O、Na中的任意三种元素组成的强电解质,A的水溶液呈碱性,B的水溶液呈酸性,请找出A、B可能的两种组合。要求:相同浓度时,A1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A2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浓度时,B1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B2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化学式:A1___________、A2__________、B1___________、B2___________。 (2)相同温度下,当A1、B1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两种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 (3)0.1mol・L-1NaNO2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1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B2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原因是___________。 (5)常温下,若B1、B2两种溶液的pH=5,则两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
已知有以下物质相互转化 焰色反应显紫色,说明D溶液中含有K元素。又因为D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所以D应该是氯化钾。EF的转化以及沉淀颜色可知,E是氢氧化亚铁、F是氢氧化铁,G则氯化铁。B和C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氢氧化亚铁,所以BC是氢氧化钾和氯化亚铁。G能和A反应生成B,所以A是铁,B是氯化亚铁,C是氢氧化钾,气体是氢气。 试回答:试回答:(1)写出E的化学式,H的化学式。 (2)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 (3)检验G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的方法是:; 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 (4)写出A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下列6种物质:Na2SO4、Na2SO3、K2SO4、I2、H2SO4、KIO3组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这6种物质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Na2S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 (2)反应物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 (3)反应中1mol氧化剂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mol电子。 (4)请将反应物的化学式及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相应的位置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