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1)负( ▲ )势竞上 (2) 互相轩邈( ▲ ) (3)祗( ▲ )辱于奴隶人之手(4)造( ▲ )饮辄尽 (6)食( ▲ )之不能尽其才(6)先生不知何许( ▲ )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太祖乃悟(《赵普》) 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园》)E.尽其肉,乃去 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答】 和 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哪一句?句中“者”的意思是什么?【答】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答】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答】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这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答】 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答】
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陋室铭》,完成小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文中的字。(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馨: (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 鸿: 儒: (6)往来无白丁 白丁: (7)可以调素琴 调: (8)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解释加点词语。(1)尝与诸小儿游 (2)竞走取之 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面加点词。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