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一则寓言的寓意。(2分)夏天,将至中午的时候,几个行人晒得很苦,看见一棵阔叶树,就走过去,躺在树荫底下休息。他们仰望着阔叶树,彼此议论说:“这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阔叶树回答说:“忘恩负义的人,你们正在享受我的恩惠,还说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
下面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语言结构、用词得体方面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央视《新闻联播》是国人“观天下”的一个重要窗口。曾几何时,晚七点看《新闻联播》成了无数国人的铁律,因此,近年来这一铁律在不少观众当中已产生晃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借用一句经典的段子:领导人很忙,中国很好,外国很乱,话外音,央视《新闻联播》有点远离百姓生活。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上海已经成立中医药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专家组,并制定了《上海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专家建议,在治疗上,应尽早按照清热、解毒、化湿、扶正祛邪的原则进行干预,在出现感冒症状早期,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成药。在预防方面,饮食宜清淡、营养,少食生冷以防止寒凉伤阳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以防湿热内生。易感人群出现有轻症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不适者,也可适当服用药膳。鲜鱼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鲜败酱草30--60克,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等;可将芳香类药物藿香、苍术、白蔻仁、紫苏等碾碎后制成香囊放在身边,以防感冒;可用金银花、连翘、柴胡、黄岑、防风、大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中药,制成水煎剂,每日一剂,连服3--5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1)(2)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顺。(1) ,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份更有趣。说远一点,那个叫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师;(2) 。
综合学习与探究阅读名著《格里佛游记》后,请你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格列佛误入小人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仔细阅读下面三首诗,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间的基本规律。(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注:小春,指农历三月](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注:南京,指当时的成都](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注:三时,指夏至以后的十五天,时当农历五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某箱包公司的一条广告词,耐人寻味。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它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题目。①1082年,苏东坡途中遇雨,没带雨具,常人在此情况下只有“狼狈”二字,雨点打在竹林发出巨响,不是不寒心的。好一个苏轼,就这样写下宋词中我最爱: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③不用“不听”,而用“莫听”。意志力,跟雨声抗衡;莫听,是你可以选择听,但声音也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决定听不到。听不到,着一“莫”字,境界就从容自主起来。④“何妨吟啸”,那“何妨”也是一派优游,反正变成落汤鸡的现实无法改变,倒不如吟起当时流行曲。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让它自然存在吧。⑤苏老当时只拿着竹拐杖,穿《倩女幽魂》里的那种草鞋,从头到脚尽湿,没有骑马,真是一步似一生。但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从负面自嘲发掘出乐趣,雨中持杖,穿轻便草鞋,比骑马还轻便。⑥雨停了,“金句”来了。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境界非常较低的是,好了,雨停了,身干了,雨后自有晴天,人无须在逆境中慌张。⑧苏东坡却更通透无碍,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凭心境自乐,于是,晴天也不是晴天,万法无常之变与他的心境无关。⑨我常常想,万一因时运低而见鬼,也会学苏老,心里无鬼,于是,看不见,看不见,然后转身走开,吟啸:“也无风雨也无晴。”⑩这七个字的境界,值得我们在无常变化的处境中用来做口头禅。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1)吟啸( ) (2)发掘( ) (3)萧瑟( ) (4)口头禅( ) 第⑤段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第①⑦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