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给人类带来种种危害,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称为酸雨的水溶液的pH范围是______ ___;A. pH<7 B. pH<5.6 C. pH>5.6 D. pH<0(2)下列气体过量排放,不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氮 D.氯化氢(3)请举出一例酸雨的危害 。
A、 X、Y、Z、R、W均为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其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价电子排布式nsnnpn+1,X2-和Y+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比其上一周期同族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低;R的基态原子在前四周期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单电子数最多;W为金属元素,X与W形成的某种化合物与Z的氢化物的浓溶液加热时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取Z的气体单质。回答下列问题(相关回答均用元素符号表示):(1)R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NH4Cl晶体中含有多种化学键,其中一定不含有的化学键是 (填字母)。A.离子键 B.极性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3)A原子的第一电离能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X原子的第一电离能;A元素的氢化物是一种易液化的气体,该气体易液化的原因是 。(4)X与Y形成的化合物Y2X2的电子式 ,其晶体类型 。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晶胞如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请用推断出的元素符号表示)。(5)Z的某种含氧酸盐常用于实验室制取X形成的单质,此酸根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 。
(14分) 含有NaOH的Cu(OH)2悬浊液可用于检验醛基,也可用于和葡萄糖反应制备纳米Cu2O。(1)与OH-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 (填化学式)。(2)葡萄糖等很多不饱和有机物在Ni催化下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如①CH2=CH2②CH≡CH③④HCHO等,其中Ⅰ:①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③的分子式为 。Ⅱ:②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是 ;④的立体构型为 。(3)Cu属于 区元素,基态Cu+核外价电子排布式为 铜的另一种价态的离子Cu2+的水合离子中,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是 。(4)将氨气通入到Cu(OH)2悬浊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5)Cu2O在稀硫酸中生成Cu和CuSO4,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晶胞结构如图所示,铜晶体中每个铜原子周围等距离且最近的铜原子数目为 。
根据已学知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试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填“>”、“<”或“=”): HClO3_____HClO4。(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H2O的VSEPR构型为 H3O+ 的分子立体结构为 。 (3)沸点比较:邻羟基苯甲醛 对羟基苯甲醛(填“>”、“<”或“=”)(4)在下列物质①NH3、②BF3、③HCl、④SO3,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是(填番号)________。(5)①苯、②CH3OH、③HCHO、④CS2、⑤CCl4五种有机溶剂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的分子有 (填序号)。(6)三氯化铁常温下为固体,熔点282°C,沸点315°,在300°C以上易升华。易溶于水,也易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据此判断三氯化铁晶体为________。(7)配离子[TiCl(H2O)5]2+的中心离子的符号为 ,配位数为 。
在Na+浓度为0.9mol/L的某澄清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下表中的若干种离子:
取该溶液100mL进行如下实验(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I能确定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2)实验I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3)通过实验I、Ⅱ、Ⅲ和必要计算,填写下表中阴离子的浓度(能计算出的,填写计算结果,一定不存在的离子填“0”,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填“?”)
(4)判断K+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其最小浓度,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12分)过氧化钙可以用于改善地表水质、处理含重金属粒子废水和治理赤潮,也可用于应急供氧等。工业上生产过氧化钙的主要流程如下:已知CaO2·8H2O呈白色,微溶于水,加热至350℃左右开始分解放出氧气。(1)用上述方法制取CaO2·8H2O的化学方程式是 。(2)沉淀时常用冰水控制温度在0℃左右,其可能原因是(写出两种):① ;② 。(3)测定产品中CaO2的含量的实验步骤是:第一步:准确称取a g产品于有塞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b g KI晶体,再滴入少量2 mol/L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第二步: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第三步:逐滴加入浓度为c mol·L-1的Na2S2O3溶液至反应完全,消耗Na2S2O3溶液V mL。【己知:I2+2S2O32-=2I-+S4O62-】①CaO2的质量分数为 (用字母表示);②某同学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都很规范,第三步滴速太慢,这样测得的CaO2的质量分数可能 (填“不受影响”、“偏低”或“偏高”),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