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较易
  • 浏览 155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一14题。(12分)
“乐读”与“苦读”  李继安
⑴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⑵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会精神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牢,联想也丰富,所谓“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然而,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既经选择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曰:也不尽然。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论、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⑶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才时说:“也有些初年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久了他还可以啃出滋味来。”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4)然而林语堂却极不赞成“苦读”,他在《论读书》中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批判道:“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接着指明利害:“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林氏之言并非毫无道理,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苦读”的代表苏秦最后并非一无所成,而是“终以酬壮志,功名传千古”了;“苦读”的另一位代表孙敬最终也学有所成。由此可见,“苦读”并非要不得。苏秦和孙敬的做法或不可取,但精神却值得学习。
(5)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中“偏食”“营养不良”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第③自然段中引用朱光潜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末说“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一14题。(12分)乐读与苦读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