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品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一只母鸡不生蛋了,主人拎住它的翅膀,把它浸在溪水里。正值寒冬,溪水还结着冰,鸡不被冻死才怪呢。过了几天,浸水后的母鸡又开始下蛋了,真令人不可思议;农民在小麦拔杆时,将它压倒在地,这样的小麦长高了却不会再倒.(1) 请说出这段话中蕴含的道理.(2分)(2)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
写作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请以“渴望得到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语言通顺、生动;②事例精彩、典型、突出;③书写工整清晰,不写错别;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老陈这个人沈坚 ①老陈大名陈国祯,人却颇为精神,步态轻盈,说起话来呱呱的,属于东北人里口才不错的那种。我下乡的1969年,他领着县革委会工作队来我们村蹲点,后来就留在公社当了大半年的一把手。 ②如今管领导下基层叫“调研”,可老陈那才是正儿八经成天泡在下面,三天两头往生产队跑。老陈从来都是手里边干着活,边跟群众唠嗑了解情况。见过他干农活的人都记得,那一招一式,拉开架势,活脱脱一个庄稼院的行家里手。不认识他的人,还真不知道他是县里下来的干部。平常没见谁称呼他的官衔,都是“老陈”“老陈”地喊。 ③老陈不光是个实干家,而且有见识,有想法,一听他开口,就知道来者不凡。他平易近人,不打官腔,对农民,对知青,该夸奖就夸奖,该批评则批评,入情入理,绝无空言,特别实在。 ④刚下乡两个月,正是夏初农忙时节,一天上午收工后,我见队部人多,坐了满屋子的妇女。老陈趁男劳力白天下地的工夫,正召集妇女开会讲事。听到窗户里传出老陈的声音:“……不容易啊,人家大城市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千里迢迢送到咱边疆来,他们原来的生活条件比这儿可强多了。咱们也得将心比心,谁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妇女们啊,大家都是做母亲的,咱要把青年当成自个儿的孩子,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照料好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家长放心……” ⑤下乡这些日子以来,除一些会议上听腻的套话,我还真头一回听见当地干部在公开场合用如此动人的话语谈论我们,心头不由得一热。 ⑥后来,老陈又重返县里,但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北疆小县,一直在基层的领导岗位上忙碌着。多年后我曾向人打听过他的下落,人家张口就称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不论怎么看,老陈仍是我所见过的任何时代都堪为表率的好人。 (选自《文汇报》2011年3月24日)“见过他干农活的人都记得,那一招一式,拉开架势,活脱脱一个庄稼院的行家里手。” “活脱脱”在句中是什么意思?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陈什么样的特点?第⑤段中写道:“头一回听见当地干部在公开场合用如此动人的话语谈论我们,心头不由得一热。”试揣摩“我”当时内心的想法。第⑥段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阅读全文,说说在作者眼里,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莫斯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战争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创伤。 (2)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之下走进莫斯科城。(3)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之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4)苏军在战败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5)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格格山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张望着。 (6)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7)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一会儿,人群潮水般的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进行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着手组成人墙,竭尽全力,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8)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还有的失去了手脚,躺在担架上不住地发出痛苦的呻吟。 (9)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遭如此惊吓都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嚎呼救。 (10)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11)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①面对扑面而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12)蓦然间,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的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13)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②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那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伸手抓起,连裹在面包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14)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15)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都惊呆了,一个个都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16)过了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涌去……文章第(6)段说“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第(16)段又说“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意外”和“出人意料”在文中的含义各是指什么?文章第(8)段着力描写了战俘们的肖像、神态和动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结合语境,比较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惊恐”分别表现了年轻伤号怎样的心理。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费讷隆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请结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和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谈谈你对战争的感悟。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有仙则名( )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妻子不觌( ) ④未尝不与书俱(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阅读[甲]文填空:[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和“______”都称得上是 “芝兰之室”。用原文填空。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来表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题目。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请发挥想象力,描写出颔联所呈现的景象。(60字左右)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