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工业经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耕经济并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调整。请回答:(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个体小农经济形成。简要指出古代中国社会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2)18世纪末工厂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出现在英国。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工厂制出现在社会制度、动力资源和生产条件方面有哪些有利因素?(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请填写下表。(4)指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的含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手新法之果无益于国人也!释之曰:前此之言变者,非能真变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集其大成,在于变官制。”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看法和主张?(2)“三十余年,创行新政”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何时期的何种运动?(3)结合教材试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屡见败衄”。(4)材料作者论述变法之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评之。
材料1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摘自《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2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3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摘自《海防纂要》卷七(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比较两朝海外贸易的目的有何区别。(3)对上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
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材料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引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材料3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地外交关系”。英使所提要求,遭到了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训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回答:(1)阅读材料1、2,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2)根据材料1、3,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欧洲启蒙思想和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并谈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