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来,受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人类不合理开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由地震、旱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人类愈来愈关注自然问题。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为更好地防灾减灾,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必要的应急知识与预案,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
加强资源节约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一项战略任务,既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请简要回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唯物论依据。
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借鉴中外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发挥文化馆、纪念馆和廉政教育基地等的作用,加强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培育良好的民风社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 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求的理解。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材料一 精神不可丢。历史表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有生生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来推动,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一个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基固本。材料二 信心不可泄。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
材料一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2013年8月-10月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活动主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节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一轮查字典、“手写热”的浪潮。材料二 我国有关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就推出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项目,如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议“中华字库工程”,该工程将收集现有文献资料中的汉字形体和少数民族形体,建立字际联系。为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国家号召在全社会要推广和使用普通话。运用所学中华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挽救汉字手写危机的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仁爱奉献”的美德。而进行道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教育,正如王通所说“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 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让道德教育 更加富有时代内涵。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