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一一康有为《救亡决沦》材料2: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同答:(1)材料l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对比材料l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梭认为,“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面对孟德斯鸠等人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思想,卢梭说:“他们把主权者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片凑起来的怪物;好像他们是用几个人的肢体来凑成一个人的样子。”他明确表示,主权不仅是不可转让的,也是不可分割和代表的。主权或者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行政权则是属于政府的。 材料二 人民与政府的距离越扩大,则贡赋也就越沉重。 因此,在民主制之下人民负担最轻,在贵族制之下负担较大,在国君制之下负担最大。所以,国君制只适宜于富饶的国家;贵族制只适宜于财富和版图都适中的国家;民主制则适宜于小而贫困的国家。 ---摘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卢梭怎样的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主要的思想观点。 (2)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卢梭怎样的政治理想?有何历史意义?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星堆遗址的惊人发现证实了青铜时代古蜀文明的辉煌,同时也给研究者不断探寻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摘自百度文库《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 材料二 今天开始发掘,但两个方的发掘并不是同时进行,首先对T940进行发掘,下午开始T939的发掘。第一层为黑色农耕土,厚9~14厘米,第二层为褐色土, 土质较湿松,内含有少量的褐色土粒,厚5~15厘米,在二层下发现灰坑1个。编号H1。灰坑开口于二层下,呈不规则状,坑壁较直,壁被火烧过,坑底的呈环 形,坑内填土为黄褐色土,内含大量的红陶土块,在接近坑底的地方有一层厚约10厘米的木碳层,坑内出土陶片10片,其中泥质灰陶七片、夹砂褐陶3片。 ——陈显丹《纪念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现二十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二,概括二号坑出土遗物的主要特点。这对考古挖掘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考古人员推断祭祀坑年代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探寻历史奥秘的过程中应有的研究方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是曾学过一些西方数理化和文字,也用过一些西方传教士做官,还让他们翻译科学著作,甚至亲自加以删定。但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官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化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土……。 ——摘引自郭长庚 《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 材料二 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发布关于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命令,这对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科学院于1725年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它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而且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直接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者,罗蒙诺索夫就曾在这里得到深造,后来成为著名的俄国科学泰斗。 ——摘引自 百度百科 (1)指出材料一中康熙帝对待科学的态度,带来了哪些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彼得一世对科学不同态度造成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树料: 材料一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差役法特点。结合所学说出差役法作用。 (2)据材料三,概括下层民众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改革措施制定要考虑哪些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还有始终保持对海洋的支配权,国内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十分方便。 ——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变革过程,而新技术在发明及推广过程中,主要关注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很少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追求财富成为一种时尚,“社会各阶层都被卷进这股洪流”。当人们关注生产及其带来的财富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却被人们普遍忽视了。由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自由放任”理论,在工业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力。“自由放任”后来发展成“放任自流”,于是不可避免地引出许多问题。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三 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判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死刑”。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1)材料一中工业革命的“种子”指的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概括“种子”在英国能够成长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应该怎样评价这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