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化学 / 试卷选题

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B.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均不可食用
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
D.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可以减少雾霾的发生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AgNO3溶液鉴别NaCl和Na2SO4
B.除去苯中少量苯酚,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过滤
C.将碘水和CCl4倒入分液漏斗,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CCl4
D.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Na2CO3溶液的水解:CO32+ H3O+HCO3+H2O
B.钢铁吸氧腐蚀时,负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
C.向Al2(SO4)3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SO42恰好沉淀:
2Al3++3 SO42+8OH+3Ba2=2AlO2+ 3BaSO4↓+4H2O
D.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硝酸:3Fe2+4H+NO3=3Fe3+2H2O+NO↑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表所示,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W
Q

 
A.W得电子能力比Q强
B. 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C. 化合物XQ4中含有σ键和π键
D.WY3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时,下列各溶液(均为0.1 mol·L-1)中,离子(或分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氯化铵溶液中:c(Cl)>c(NH4)>c(OH)>c(H)
B.碳酸钠溶液中:c(HCO3)+c(CO32)+c(H2CO3)=0.1 mol·L-1
C.醋酸钠溶液中:c(OH)>c(H)+c(CH3COOH)
D.碳酸氢钠溶液中:c(Na)-c(OH)=c(HCO3)+c(CO32)-c(H)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440℃时2SO2(g) + O2(g)2SO3(g) △H=-198kJ/mol,在甲、乙、丙三个容积均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SO2(g)和O2(g),经5min达到平衡。其起始物质的量及SO2的平衡转化率如下表所示。

 



起始物质的量
n(SO2) / mol
0.4
0.8
0.8
n(O2) / mol
0.24
0.24
0.48
SO2的平衡转化率
80%
α1
α2

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甲中SO2的速率为0.032mol·L-1·min-1   B.440℃时,平衡常数K=400
C.温度高于440℃时,平衡常数K>400       D.平衡时,SO2的转化率:α1<80%<α2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KClO3、I2各0.02 mol加入12 g 36.5%的盐酸中,I2恰好完全溶解,没有气体产生(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将反应后的溶液用冰水冷却,析出橙红色晶体A(A在常温下就有升华现象),过滤,将滤液蒸干,收集到KCl固体、8.7g液态水和极少量的A蒸气。则A的化学式可能是

A.I2Cl6 B.HClO C.IClO D.KIO3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题共14分)X、Y、Z、W为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形成的单质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气体。Y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3∶8。X的原子序数是Z的原子序数的一半。U原子基态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d104s1
(1)Z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U在周期表中位置为        
(2)在Y的氧化物OY2中,氧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3)在银氨溶液中通入W的气态氢化物,会出现黑色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1molX的气态氢化物在800~900℃下催化氧化放出226.25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
(5)U的含氧化合物M晶胞如右图所示(“○”表示氧原子),则M的化学式为     ;氧原子的配位数为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题共13分)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操作
现象

向2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 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其中Fe3+ →Fe2+ ;请写出Fe3+ 跟SO3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1.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2.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3)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出现“丁达尔效应”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Ⅲ中的红褐色溶液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① 经检验步骤Ⅲ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         b.KSCN溶液        c.KMnO4溶液
② 请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Ⅲ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题共15分)已知:①RCH2COOH+Cl2RCHClCOOH+HCl(R为烃基)
②R′-ONa+R-CHClCOOHR′-OCHRCOOH+NaCl(R,R’为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有机物E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合成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其中碳、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8.7%、8.2%。A与溴水取代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波峰。
(1)写出A、C的结构简式:A________、C_________。
(2)反应①属于      反应;A→B的反应中,C2H5O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4)B的系统命名是________________。
(5)有机物D的同分异构体F水解产物酸化后,能发生双分子间酯化反应形成六元环有机物M,则M的结构简式为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题共16分)锰是冶炼工业中常用的添加剂。以碳酸锰矿(主要成分为MnCO3,还含有铁、镍、钴等碳酸盐杂质)为原料生产金属锰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25℃,部分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下:

物质
Mn(OH)2
Co(OH)2
Ni(OH)2
MnS
CoS
NiS
Ksp
2.1×10-13
3.0×10-16
5.0×10-16
1.0×10-11
5.0×10-22
1.0×10-22

  (1)步骤Ⅰ中,MnCO3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步骤Ⅱ中,MnO2在酸性条件下可将Fe2+离子氧化为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加氨水调节溶液的pH为5.0~6.0,以除去Fe3+
(3)步骤Ⅲ中,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                       
(4)步骤Ⅳ中,在   (填“阴”或“阳”)极析出Mn,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5)电解后的废水中还含有Mn2+,常用石灰乳进行一级沉降得到Mn(OH)2沉淀,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Na2S,进行二级沉降。为了将Mn2+降到1.0×10-9mol/L,则c(Na2S)至少是      mol/L。

来源:2013-2014四川省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