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6 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
B.俄国十月革命 |
C.《共产党宣言》发表 |
D.巴黎公社革命 |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
A.美国 | B.德国 | C.日本 | D.俄国 |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 B.贵族共和 | C.君主立宪 | D.君主专制 |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 B.分权与相互制衡 |
C.总统权力至上 |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 B.国王掌控实权 |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 D.宪政制度确立 |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
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 | B.鼓励建立工会 |
C.加强社会保障 | D.调整劳资关系 |
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
A.维护邦联制 | B.加强中央权力 | C.巩固联邦制 | D.保障各州权利 |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
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
B.主宰了联邦政府 |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 )
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 |
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 |
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
下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
D.“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 D.平等独立的洲权观念 |
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生存。”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
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 B.德国 | C.日本 | D.俄国 |
1830年英国格雷内阁共有13名阁员,在当时居平均水平;1841年皮尔内阁计有14名阁员,1874年迪斯雷利内阁减至12人;但1905年的坎贝尔——班纳曼内阁又增加到18人,从此至今总在20名左右浮动。以上情况说明:
A.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 B.英国内阁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 |
C.英国议会的地位不断提高 | D.英国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张 |
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他的观点表明
A.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 | B.美国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
C.美国新宪法具有专制色彩 | D.美国总统实际上是专制君主 |
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
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 B.议会、首相、上议院 |
C.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 D.首相、议会、上议院 |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法制化 | B.渐进性 | C.普选制 | D.反封建性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此项规定从客观上看
A.是当时法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B.避免了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政局的持续动荡 |
C.旨在维护共和制度,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 |
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精神 |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这段阐述中凸显了
A.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 | B.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 |
C.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 | D.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 |
“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影响 | 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 |
C.工业革命的影响 | 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 |
美国学者托马斯·班德认为:“在1776年美国革命乃至巴黎和约签订前的美国历史都是地方史或者单个州的历史,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国史”。真正开始改变这个局面的是
A.新航路开辟 | B.《人权宣言》发表 |
C.《邦联条例》 | D.1787年宪法 |
1796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这反映出华盛顿
A.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 | B.认为南北分裂迫在眉睫 |
C.深受美国两大政党的排挤 | D.主张民权应有宪法保障 |
早在13世纪,英国即产生了议会,并获得了批准赋税和颁布法令的权力。议会权力在英国王权强大的时候不断反抗并扩大,直到光荣革命后才得以彻底限制了王权。这些史实说明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 B.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代议制 |
C.13世纪后英国议会权力逐渐超过王权 | D.限制王权是革命前英国议会的传统 |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 | B.第二次工业革命 | C.责任内阁制 | D.1832年议会改革 |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年—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7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由此可见,与同一时期其他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以启蒙思想为指导革命的理论基础 |
B.以资产阶级法律为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
C.以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根本目的 |
D.以推进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为主要目标 |
有资料显示,1600-1800年欧洲的文盲率大大下降,尤其是1700年以后更为明显。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代议制度的确立 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③文艺复兴的开始 ④科学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
历史变迁是复杂的。变迁并非都是进步,有时带来的更多是倒退。下列事实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
B.“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
C.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沦为保皇派 |
D.“文革”期间,突出“抓革命,促生产” |
“中央机构在权限上根据宪法规定各自独立行使,彼此互不干涉,但是,他们的权限不是互相重叠的,而是一种分权,这种分权是基于管理的方便而划分的。”该政体类型最典型的近代国家是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得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
C.国王与议会之问形成了制衡关系 | D.责任内阁制形成 |
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
一般来说,美国政府是权力执行机关,不是监督机关,它主要受国会和最高法院权力的监督。但美国资产阶级认为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政府在接受监督的同时,还应有自卫能力。这在1787年宪法中表现为
①总统拥有“立法否决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 ④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
A.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 B.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 |
C.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 D.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 |
通过采用代表制,人民将立法权交给自己选择的代表来行使。人民自己直接行使的权力乃是选举权。以下关于“代表制民主”表述正确的是
A.代表制民主起源于英国光荣革命 | B.古代雅典不适合实行代表制民主 |
C.美国国会的选举符合代表制民主 | D.实行代表制民主可实现根除专制 |
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会很快夭折。但法兰西共和国在历史上存在了70年,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长寿”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B.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大发展 |
C.资产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长期斗争 |
D.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具有决定性优势 |
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者,均为合众国及所居住之州的公民,这一条款
A.反映出美国户籍管理的混乱 | B.有利于保护黑人的合法权利 |
C.体现出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 | D.创造出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西方民主政治在欧美大国确立的重要时期,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俄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B.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民主化道路 |
C.法国共和制度战胜了君主制度 | D.德国皇帝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际人口调查,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后三年内举行,并于其后每十年举行一次”。当年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为了
A.确定选民人数及每个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 |
B.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 |
C.掌握印第安人、黑人和海外移民的人口数量 |
D.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
下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此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A.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
B.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
C.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
D.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
2013年10月,因民主党和共和党就医改预算案未达成一致,美国联邦政府17年来首次关门。当代历史政治学家费朗西斯福·福山曾说:“美国宪法制度将立法机构分成势均力敌的参众两院,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认为材料中“重要的影响”指的是
A.两党势均力敌,保障政府决策的民主性 | B.两党互不相让,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 |
C.两党矛盾不可调和,降低政府行政效率 | D.两党轮流执政,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
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陈独秀曾说:“人权为法国大革命之赐,自《人权宣言》刊布以后,欧洲人心如梦觉醒,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君主,废贵族,各国宪章赖以成立。”下列内容可以作为其论据的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B.英国《权利法案》 |
C.北美《独立宣言》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与当时的英国相比,德国确立的政体特点不包括
A.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 | B.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 |
C.民选议会掌握立法实权 | D.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 |
美国积极参加独立战争的农民不仅没有改善生活,反而更处于困境。1786年,退伍军官谢斯在马萨诸塞州领导起义。起义发生后,马萨诸塞州曾向中央政府请求援助,但无兵无权的中央政府却一筹莫展,起义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有鉴于此,美国统治集团最终
A.确立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 B.把最高行政权赋予总统 |
C.使用紧缩财政政策 | D.签署《宅地法》解决土地问题 |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目标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B.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
C.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 D.建立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
19世纪30年代,法国圣西门团体里的女性活动积极分子主张改革财产所有权以增强妇女的独立,主张妇女参与公共辩论的权利。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中,合理的是
A.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发展 | B.英法妇女获得了普选权 |
C.各国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 D.妇女经济地位普遍提高 |
18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再版序言中反思道:“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革命导师的实事求是 | B.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
C.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D.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
《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
A.巴黎公社 | B.十月革命 | C.五四运动 | D.解放战争 |
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
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 |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