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即设蜀郡,其下又设县。不久又设严道、青衣道 ,其管辖范围与今雅安大体相同。据此可判断,当时的雅安
A.已归属秦朝统治 | B.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
C.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 D.是西南经济中心之一 |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
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 | 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
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 | 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 |
在许多情况下,历史的发展是实践推着政策走,观念和政策的更新往往是对事实的追认。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
近代学者李济在谈到史学研究时说:“我们并没有期望得到许多甲骨文字,……就殷商文化全体说,有好些问题都是文字中所不能解决而就土中情形可以察得出的。”这里他强调的是
A.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的作用不大 | B.文字史料对揭开历史真相有直接作用 |
C.实物史料比文字史料更有价值 | D.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一致才符合历史真相 |
著名哲学家稽文甫先生认为“(王)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是因为
①他们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 ②他们都主张“良知”和“知行合一”
③他们都使正统思想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④他们都将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图为某个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与此图最适合的主题是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 B.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
C.亚、非、拉的近代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学者刘田玉在《民主与自由的分际》中说:“为了避免‘群氓统治’和经济崩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国)制宪会议设计的宪法不仅旨在防止来自上层的暴政,也旨在防止来自底层的暴政。”为此,美国
①为防止“暴政”而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制
②颁布的宪法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③确立的制度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性继承
④确立的制度实现了全民直接民主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民族主义推动了西欧民主化进程 |
B.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 |
C.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性质有变化 |
D.民族主义推动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发生 |
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
当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时,有人说苏联因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退让了。该观点最可能是站在
A.美国的立场 | B.苏联的立场 | C.古巴的立场 | D.中国的立场 |
一学者在评价一本书时说:它不仅使世人对宇宙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转变,对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该书指的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B.《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
C.《物种起源》 | D.《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
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市区,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交易繁盛,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有的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城郭内的旧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宁年间,全国各地乡村都编排保甲,按时教阅,而对“诸城外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亦不按时教阅,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而在没有厢制的州县,则直接受县的管辖,同乡村完且脱节。
——农业科技史话(上)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草市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英国城镇化初期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1948年《城乡规划法案》生效起,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不管是私人或公共机构征用土地,都必须获得当局授予的规划许可证,并且向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通过实施该法案,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它一方面把农村改造成为宜居的小城镇,导致了新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刘恩东 《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是怎样推进城镇化建设的。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乡村建设工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包罗宏富且成效显著。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土地制度下,乡建工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增加的收获,一旦国外农产品倾销,就不可能转变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
国民素养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而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苏格拉底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梁启超充分强调道德和民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他从戊戌维新失败中悟出一种道理: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应当重视作为国家主体的国民。……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是当务之急。最终使国民具有公德、私德、自尊、政治能力、权利、义务、尚武、毅力、合群等优良品质。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主张各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国民素养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国民素养的滑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加强当今国民素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