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
B.夏、商、西周时,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 |
C.“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
D.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六中提出“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 B.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的流通 |
C.实行农商并举的惠民经济政策 |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C.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 D.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胡适说:“(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的判断
A.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 B.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
C.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 D.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告中的“会议”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
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
D.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
下图是选自美国查尔斯·莫里所著《文明的解析》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英国逐渐成为欧洲科技中心 |
B.法国重商主义的盛行是大量科学家诞生的土壤 |
C.德意志分裂割据制约了本国科学家的涌现 |
D.意大利已有的科技中心地位发生动摇 |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启蒙思想的实验田”。19世纪晚期该国政体的特点是
A.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 |
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
C.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
D.议会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 |
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
B.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
B.“光是画中的主角” |
C.“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
D.“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
(25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
万人以上城市 数量(个) |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
1500 |
5.6 |
154 |
22 |
61.6 |
1650 |
8.3 |
197 |
31 |
74.6 |
1800 |
10.0 |
364 |
34 |
122.7 |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实现转型?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编译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役制度的主要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两项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
战争结局是平分秋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
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 读下图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朝鲜战争对当时各主要交战国和当今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9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4分)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