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艺术。例如动物教科书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甚至还配以精确的图形,但是它们不动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艺术欣赏的对象。相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虽寥寥数笔,却神采飞扬,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认识价值,后者于对象世界的把握和反映则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我国古人多有论及。《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彤于言”,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赞许风雅的作者“吟咏性情”、“为情而造文”。在西欧,巴尔扎克说他的小说是“以热情为元素”,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情感性提到文学本体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不仅表现情感也表现思想。西方现代一些美学流派,如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说、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论,都视情感为艺术之根本。我国作家孙犁说:“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的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创造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属情感评价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人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活动的有生命、有情欲、有目的的存在物,他的业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等,与当下面临的事物之间发生的不只是认识一反映关系,还有价值一评价关系。所谓价值—评价关系,就是意义关系。例如,当我们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时,这无疑是种认识或反映,而指出水为人的生存所必需则属于评价,属于价值意义的判断。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反应谓之情感,发生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这一原则时,应该明确,它虽然与科学有别,却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或情绪的表现,而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具体说,在文学创造中,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在这里,认识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两者水乳交融。没有情感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徒有情感而无认识为依凭也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下列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文学创造的特征,对对象世界的反映和把握如果能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便
可能使客观的事物形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许多文学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他们大都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创
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甚至把它视为艺术的根本。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是说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前提条件,托尔斯
泰更是认为情感性是文学的本体。
D.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又等同于情感

评价活动,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情感特征是文学创造的基本特征之一。
下列对情感和认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识和情感是文学创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即文学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B.认识和情感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认识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主观的。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认识必须饱含情感,情感也需要渗透着认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
D.文学创造需要认识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单纯的认识与空洞的情感,都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把动物教科书中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等详尽的文字描述融人情感,就会使这些动物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古今中外的文学创造实践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会有真文学。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所以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饱含激情,就会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D.情感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文学创造都能切身体验,诸如,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和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不需要作家的任何体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
(2)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周邦彦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睛。
【注】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
8.赏析“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中的“新”和“跳”的表达效果。
9.有人认为本诗别具一格,全诗六句,无一句透露作者心情;也有人认为,作者心情在本诗中处处流露。对此,请结合本诗的写作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剪不断,理还乱             ,                。(李煜《相见欢》)
(3)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时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弦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
(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9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园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此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坚持”有人认为这种坚持很可贵,有人认为这种坚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演尽沧桑于是之
田本相
①几年了,总想为于是之同志写一篇文字,以表达我对他的尊敬;在戏剧界我有一些朋友,但是还没有哪一个人,像他那样,让我如此牵肠挂肚,如此敬重。我总是念记着这个文债。
②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他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写下了大量的优美散文。为塑造话剧《茶馆》里的主人公,他曾经写了一篇人物传记《王利发小传》,看过此文的一位文学批评家说,他刻画人物简直入木三分,并且深得老舍先生文韵;他对中国历代的诗论、画论了熟于心,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能巧妙地将这些心得化作戏剧人物的精神内涵,因此他所创造的人物总是匠心独运,光彩别具。
③他在扮演话剧《洋麻将》中的主人公一魏勒时,曾经做过这样的笔记:
④“魏勒也是先伤腿后拄拐的。”
⑤“各种情境下的走路、摇头、脸的抽搐都要练。”
⑥戏剧中老迈年高的魏勒身上,既有沧桑已逝的嗟叹,也有我心不甘的倔强,于是之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形体表现,把这个人物演得好极了!
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中的于是之从来不演戏,我的意思是说,他不矫饰,不做作,不设防,而是相当坦荡,平和,自然,本色。他对人恭恭敬敬,那是他谦逊、质朴、与人为善的天性,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平易近人;他做事小心谨慎,并不是害怕承担责任,而是出于重然诺、求完美的心性。在于是之身上绝看不到一点点的张扬。甚至于你在街上碰上了于是之,你会认为他是北京胡同里走出来的一位慈祥老人,而看不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艺术家。但是。一旦到了舞台上,大幕徐徐拉开,四周一片黑暗,明亮的光照在他的脸上、身上,他的生命便立刻进入一个神奇的时空,充满了喷涌的激情、表达的欢畅、体验的感动和心灵的幢憬。他原本平常的身躯,也仿佛正沐浴着神圣的光,散发着饱满的生机,充满了令人震慑的魔力。
⑧1992年7月,正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为了表示庆祝并答谢观众,剧院决定用原班人马,按照老导演焦菊隐先生的执导方式,演出老舍先生的名剧、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茶馆》。这一次的《茶馆》演出,将是北京人艺以于是之为代表的老一代演员的告别演出了。于是之已是年迈体弱,舞台上,青年王利发的脚步还会那么飒爽吗?凄凉地撒纸钱的王利发还会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痛吗?
⑨演出开始了,剧场安静极了,观众席仿佛是一潭深深的湖水,吸纳了所有的光热,却波澜不惊。台上的老艺术家们渐入佳境,一切都妙趣天成,一切都韵味无穷,一切都炉火纯青。
⑩演着演着,于是之心中悚然一惊:排演了无数遍的《茶馆》,熟得不能再熟的台词,竟然使他卡壳了,要不是蓝天野躅熟地把他忘了的词接续过去,他简直就不知道怎么好了。这场演出结束后他曾经说过:“过去我演戏觉得过瘾,现在我觉得害怕了。”
○11但是,观众依然狂热地喜欢王利发,于是之略显迟缓、迂阔的表演,他本色的苍老、沉郁,都好像更增添了角色的沧桑感,更显示了命运的厉齿对无辜生命的摧残。人们就这样不自觉地,把对于是之的爱、对老掌柜的怜,异常和谐地融在了一起。
○12掌声,那是雷鸣般的掌声,从静寂的观众席间突然涌起。掌声和鲜花对于演员来说本不是稀罕事。但是这一次他却觉得珍贵无比。突然,台上上采了几个小青年,他们手里擎着一个现场刚刚做成的条幅,上面写着他们对演出真挚的赞誉——“戏剧魂”。台下的观众在狂呼:“于是之!于是之!”“再会了,于老师!”
○13于是之的眼眶湿润了,他接过观众递到面前的签字本,端端正正地写一行字“感谢观众的宽容。于是之。”泪,流过他的脸颊,混杂着他对观众深深的感激,混杂着他告别舞台时沉重的失意,也混杂着岁月蹉跎、苍生苦短的感慨……
○14我想,曹禺先生曾经为于是之题过的一首偈语一样的诗,该是最能概括他一生为人为艺的奥秘吧:
○15初入殿堂,但求平正。既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生。往复追寻,渐悟妙境。思虑通审,志气和平。风规自远,才见天心。求艺无艰。可胜言哉!
(《传记文学》2003年第5期有删节)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是之是一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这要得益于他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因此,如果不是他曾写过《王利发小传》,也就不会有舞台上那个为观众所喜爱的王利发。
B.在扮演话剧《洋麻将》中的主人公魏勒时,于是之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形体表现,把这个人物演到了极致。他所做的笔记,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
C.第十段中,于是之说他现在演戏觉得害怕了,语意上既自责又自谦,自责于辜负了观众对自己的期望,自谦于艺术上虽已炉火纯青却毫不张扬。
D.第十二段中,于是之之所以觉得这一次的掌声与鲜花珍贵无比,是因为他认识到,虽然此次舞台上的表演有瑕疵,但观众仍把掌声与鲜花送给自己,这里蕴涵着观众对自己表演缺陷的包容。

E.传文结尾处引用曹禺先生为于是之所题的诗,诠释了于是之的从艺之路,赞扬了他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精神,同时,也巧妙地总结全文。
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生活中和舞台上的于是之。
本文用近一半篇幅(由⑧到⑩自然段),记述了北京人艺以于是之为代表的老一代演员们的告别演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是否赞同这句话,请结合于是之的从艺经历或你的自身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清清白白过好年关,某单位开展了“廉政教育”座谈会,与会同志表示:“年关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考验,在礼尚往来中我们还是如履薄冰好。”
B.鸟儿在天空和林子中高傲地啁啾,不亦乐乎地将觅来的食物衔给嗷嗷待哺的幼崽,完成它生命旅途中一次光荣的使命。
C.在第六届中国长春君子兰节上,一盆前来助兴的法国兰真是国色天香,美不胜收,受到了观众的追捧,花主人的“奥巴牛”也吸引了不少眼球。
D.王聪与肖强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平时他们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这次考试又是年级并列第一。可谓“针尖对麦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以文字为主题,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
B.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样才能吸引一流的学生考取师范类院校,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C.在2010年全国两会微博中,人大代表徐秀玉针对药品价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想避免降价药品一次次“死去活来”,必须建设一套完整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D.帕瓦罗蒂每年在世界各个城市马不停蹄地奔波,无休止的奔波使他至少过了约15年的没有规律的生活。在期图加特告别演出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位年过七旬的歌王已尽显疲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世上没有后悔药。从后悔的产生过程来看,它起源于对错误的认识,是羞愧、自责的表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        。          。
,那么,将来势必产生更多的后悔。
①那种与实际行动相脱节的单纯后悔,是一种无谓的精神折磨,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表现
②过去已经无法挽回,后悔又占据了现在
③但是,单纯的后悔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积极作用
④一味地自悔,自责,自疚,还会不断加深自卑感,使人自惭形秽,心灰意懒
⑤重要的是悔中求悟,尽快把懊悔转化为改正错误、弥补损失的实际行动

A.③⑤①④② 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⑤④② D.②③⑤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一则招聘启事,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五处并改正。
招聘启事
中新社海外中,系中国新闻社旗下对海外华文报纸提供新闻版面服务的专设机构,现因业务发展需要,欲接纳新闻编辑6名,敢请业界青年才俊踊跃报名。
应聘条件:
1.男女不限,户籍不限,年龄在30岁以下,大龄者勿扰;
2.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不限;
3.有经过两年以上新闻从业经验者优先;
4.具有较好的英语编译能力。
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15日。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中新社海外中心,100037信箱,邮编100000)。
中新社海外中心
2010年4月15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仔细揣摩划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三个句子。
真正的沉默是一种至高境界的“无言之美”:高山沉默自是一种稳重,月亮沉默自是一种娇羞,松竹沉默自是一种坚强,                  ,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批学生,随教授去考察一个传说有水晶石的千年古洞。
在教授的引领下,学生们进入了洞中。他们一洞一洞地探寻,最后走到了洞的最深处,找到了梦寐中的水晶石,惊为奇观。等到准备返回时,忽然发现,周围的洞口几乎一样,大家已经不辨来时路了。
这个时候,教授淡淡地说:“这里头还有前人留下来的标志。你们看,这个路口有石灰石划的印记,我们顺着这里走出去。”教授拿着一盏灯,领着大家走。每走一段,他就惊呼说:“这里还有前人的印记!”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印记。
顺着一个又一个石灰石的印记,大家走出了这千年古洞,终于又看见阳光。学生们一下子就瘫在地上。有人说:“真是绝境逢生啊!如果没有前人的引导,我们根本就走不出来了。”
这个时候,教授默默地从兜儿里面掏出来只剩下一小点的石灰石。原来,所有的标志都是教授进洞时一路划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