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正常情况下,哪些物质可以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
①甲状腺激素 ②尿素 ③呼吸酶 ④抗体 ⑤血浆蛋白 ⑥染色体
A.①②③⑤ | B.②③④⑥ | C.①②④⑤ | D.③④⑤⑥ |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代谢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
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
C.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
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
下列有关兴奋在两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
B.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
D.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唯一能升高血糖的激素 |
B.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脏细胞 |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稳定 |
D.血糖调节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
当科学家从温暖南极考察车内走到寒冷的室外,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身体耗氧量的变化
③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⑥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A.②④⑤ | B.①④⑥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关于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呈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成记忆细胞
⑤分化成效应细胞
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⑦分泌淋巴因子
⑧产生抗体
⑨释放溶菌酶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⑨ | C.②③④⑤⑦ | D.②④⑤⑥⑧ |
如图是人体免疫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过程是细胞免疫过程 |
B.细胞④与细胞⑤具有增殖分化能力 |
C.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人体消灭该抗原主要依靠细胞④的增殖分化 |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图示免疫过程不发挥作用 |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
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 |
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的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当生长素浓度为l0-9 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 |
B.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 |
C.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l0-6 mol.L-1 |
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l0-8 mol.L-1 |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
B.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的增多主要是由赤霉素调节的 |
C.温室种植的番茄开花后喷洒乙烯可促进果实的形成 |
D.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和脱落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
B.农田中的玉米均匀分布 |
C.2012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0.04‰ |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
B.种群数量在b点增长最快 |
C.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
下面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说明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B.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C.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属于群落的特征 |
D.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此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化学能→光能→热能 |
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属于草的同化量 |
C.当狐狸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
D.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 |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一”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
D.e每增加l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不能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
B.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
D.雄孔雀展现漂亮的羽毛吸引雌孔雀前来,属于物理信息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 |
D.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下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
B.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
C.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
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内是正电位 |
B.“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语言中枢H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
C.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减少 |
D.由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多巴胺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
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g、h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
B.从g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h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器官,a、b、c分别表示相应潋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依次表示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 |
B.血中a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
C.激素b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 |
D.激素c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 |
2015年春天中东呼吸综合征引起韩国极大恐慌,如图是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的一些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抗体由细胞b产生 |
B.细胞a能进行增殖和对靶细胞进行攻击 |
C.细胞a和细胞b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
D.在靶细胞、细胞b和细胞a中溶酶体的活动强度不相同 |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
B.单侧光使燕麦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
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
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 |
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 |
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
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人员在荔枝单一种植园中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并研究了种植山绿豆前后种植园中几类昆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该复合种植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植园的生物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腐生 |
B.该生态系统是由荔枝、山绿豆和各种食性的昆虫组成的 |
C.肉食性昆虫增加,植食性昆虫减少,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
D.肉食和寄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荔枝园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
下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生产量的食源都是初级生产量 |
B.次级生产量是次级生产者的同化量 |
C.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 |
D.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
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
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
D.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
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将体温设定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正常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温度回到调定点水平。其调控过程如图甲所示,但也可因生理活动或病理反应发生一定的改变。如细菌感染导发热,致热原可使温敏和冷敏两类神经元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38℃)。调定点上移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38℃)上达到平衡。其过程如图乙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l)图甲中体温中枢位于___________,产热装置主要是指__________,散热装置主要有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它们的活动受__________和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的影响。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2)当受到病菌感染时,身体产生内生性致热源,使体温调定点处于I过程中,这时身体会认为自己处在了体温____________(填“过高”或“过低”)的状态,于是就会打寒战(肌肉收缩产热)、面色苍白(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____________激素分泌增加,体温就会迅速的飙高。处于Ⅱ过程。
(3)当病人处于第Ⅲ阶段时,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此时___________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____________分泌量增多,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并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I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lO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请回答相关问题:
(1)微电极刺激神经元A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某种物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无影响。从Ⅱ、Ⅲ组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____________内流,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__作用。
(3)拔牙时疼痛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____________形成痛觉。为减弱疼痛,医学上可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___________类药物。
如图是相关人体稳态部分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GnRH、LH、FSH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甲中睾丸酮的含量在小于正常范围时GnRH的分泌量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免疫细胞接受的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信号分子。若该免疫细胞为T细胞,当其受损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简述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平均值如下表:
组别 |
平均年龄 |
吸毒史 |
吸毒量 |
LH(mlu/mL) |
FSH(mlu/mL) |
墨丸酮 |
吸毒者 |
23岁 |
4年 |
1.4g/d |
1.45 |
2.87 |
4.09 |
健康人 |
23岁 |
0年 |
0g/d |
4.66 |
6.6 |
6.69 |
从表中说明吸食毒品最可能影响图甲中____________(器官),使其受损,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为了验证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的原因是睾丸也受损,可将其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若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吸毒者的睾丸受损。
鸟类对环境的变化相对敏感,可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因此,对特定区域鸟类数量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的变动及其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鸟类丰富度(种) |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
次生杂木林 |
55 |
11.5063 |
灌丛 |
51 |
16.3581 |
农田 |
21 |
3.9417 |
人工马尾松林 |
23 |
14.3857 |
(l)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属于__________,该组成成分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渠道增多,功能更加完善。
(2)次生杂木林、灌丛、农田及人工马尾松林等的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最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
(4)在调查中发现,斑鸠通过“婚飞”追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_____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______________。
(5)鸟类数量的调查方法有多种,以下可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计数鸟的鸣叫 ②计数鸟巢的数量 ③样点法(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固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计数) ④样线(带)法(是指观察者沿着固定的线路活动,并对所见到的样线两侧的鸟进行计数) ⑤物种丰富度法(是指数算鸟种后,制作鸟种名单,并从鸟种名单了解该地区的物种程度) ⑥标志重捕法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对其食物种群的利用情况,图乙表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l)食物种群的同化量即____________,也是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由食杨种群流向植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用图甲中序号表示)。
(2)图乙中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由图乙可以看出,杂食动物与植食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若杂食动物的食物由原来的草与植食性动物各占一半调整为2:1后,则杂食动物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
(3)下列有关草原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②信息传递只可发生在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
③信息传递不利于调节生物间的关系
④信息传递有助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⑤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4)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演替。当草原的害虫增加时,食虫鸟的数量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